湖南石门县博物馆,邀你打卡
春日美好,百花争艳,适合踏青,适合逛博物馆。
石门县博物馆设在文庙内,2019年10月文庙申报为第八批国保单位,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出于对文庙的保护与利用,决定“退馆还庙,恢复旧观”。目前文庙二期维修工程即将开展,博物馆原本丰富的线下展览活动因闭馆不得不暂时停止,然而线上的“云展览”却热闹的开展了,现在邀请大家来线上打卡,一起走近千万年间风云变换的石门。
一、追寻石门远古人类生活的图景
石门县隶属澧水流域,自石器时代便有人类火烧生活的痕迹,县城古为荆楚之地,自南北朝置石门郡开始,已有1400多年历史。从瓜子峪3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燕尔洞2万余年前的“石门人”化石、石家坪69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到3000年前的商代遗址,以及秦汉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文物,共同勾勒出了早期石门人的生活图景:鱼、猪肉和多种飞禽、水稻是人们的主要食物;釜、鼎、甑用来蒸、煮食物,它们一般都带有器盖;碗、豆盛装食物;罐、盆、尊等盛储器用来盛水、储存粮食或其他物品。
如下列举了部分馆藏展品,让我们得以管中窥豹,领略石门县博物馆珍贵展品的一角。
文物无语,但却默默展示出石门这块土地上悠久而灿烂的历史。
二、文庙威仪,儒家香火延绵上千年
石门文庙坐落于石门县城区西北隅,这座始建于公元1052年(北宋皇佑四年)的建筑,屹立千年岿然不动,任桑海桑田、朝代更替,以超然之姿审视着这方土地的生生不息,见证着儒家“崇文重教”精神的百世流芳。自宋朝至今,多少文人墨客、世家大族纷至沓来,祭孔行教。贺龙、王尔琢、袁任远、陈振亚、郑洞国等著名革命家均在此留下珍贵足迹。
石门文庙
为鼓励学子成才,以前凡考上清华、北大的学子都会聚集到文庙参加“过状元桥、走状元门、拜揭孔子先师,感恩老师”的仪式。学子们身披吉带,胸挂红花,钟鼓齐鸣,礼乐相伴。受此鼓舞,这些年石门出了百余名清华、北大学子!
三、清代古尸见证土汉文化的交流
石门县为土家族聚集地区,自明洪武至清雍正时,一直实行土司制度进行自我管理。土司管制下,土民被看作牲口一样可以任意买卖转让,或者用他们祭祀鬼神和祖先,土民的所有财产包括家属都归土司所有,土司们还对当地人民征收各种名义的赋税。康熙末年有人建议“改土归流”,但直到鄂尔泰任云贵总督以后,雍正才下决心在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广等省大规模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变革当地赋役方法,废除原来征收制度,由各家申报田产,然后按亩征收银两,取消土司的土贡,无田的不用交纳赋税,还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厅州县等地方政权,派遣可以调换的流官进行一定时期的治理。雍正时期大规模的改土归流运动,沉重打击了土司割据势力,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大大加强,社会秩序也趋向安定,改土归流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1987年在我县新关镇出土的距今三百多年的古尸,随着其随葬品“八卦护胸旗、帽、靴、折扇、七星板、丝织品、粗纱织品”等的考古发现,还原了其在世时的身份:清朝举人,姓晏名茂林,字巍然,生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其出土物的发现,为改土归流后土汉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全国人民共同抗击疫情的日子里,我们不扎堆、不串户就是对国家控制疫情最大的帮助,虽然疫情给文旅行业带来了暂时的负面影响,但疫情没有影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冬已去,春可期。愿山河无恙,世间皆安。
(来 源:石门县文旅广体局)
(审 核:朱存召)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