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式待客之道】文旅融出新天地 灵醒常德等你来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常德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我们大力弘扬“桃花源式待客之道”,用深厚的文化底蕴、无尽的创意灵感,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推出优质的文旅产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宜居宜游的常德正以更加迷人的魅力,令远客心驰神往,近邻亦常生眷恋。
让游客与非遗“不期而遇”夕阳余晖洒落在穿紫河面上,常德河街鸳鸯走马楼里,游人游兴正浓,陶醉其中。当传统乐器奏响,经典剧目上演,观众或站或坐,现场满满当当。古色古香的戏台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常德丝弦余韵悠长,澧水船工号子浑厚嘹亮,常德高腔激昂高亢……今年以来,鸳鸯走马楼已常态化开展非遗展演近300场,全部为免费开放。
鸳鸯走马楼座无虚席。记者 裴维维 摄
为满足游客求新、求奇、求知、求乐的旅游愿景,近年来,常德一直在探索“非遗+旅游”“非遗+教育”“非遗+科技”等跨界、跨域、跨业新模式,通过打造情景式、沉浸式多元文化体验等方式,实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让游客与非遗“不期而遇”,收获美的新发现。
常德河街的“国潮婚礼大典”和“民族风情秀”举行巡游,沿途吸引大量游客围观。记者 潘敬林 张吉桢 摄
而借助历史文化街区的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以常德河街为代表的非遗展示窗口,是常德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
一年来,常德河街“上新”不断。鸳鸯走马楼每周7场的惠民非遗展演,天天不重样;非遗文创展区揭牌开放,展出常德擂茶、桃源刺绣、常德麻质画等10个本土非遗项目和百余件非遗文创产品,让广大市民游客近距离感受本土非遗的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同时,还能“一站式”选购不同种类的非遗文创产品;通过NPC非遗巡游,非遗进街区,非遗展演、展销、展览、研学等方式,重赋非遗活力;借助举办全国原生态船工号子邀请展演、“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湖南主场活动等契机,将常德非遗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此外,为大力倡导“桃花源里一家亲”的服务理念,我市组织街区管理人员、商户代表、街道干部、文化志愿者、旅游公司及酒店员工等近百人,围绕服务意识和心态、如何与游客沟通交流等方面进行集中培训。
“我们希望借助常德河街这个展示窗口,更好地展示、传承、发扬好常德非遗,并将这里打造成非遗展示传承基地、交流互鉴基地、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基地。”市文旅广体局非遗科相关负责人说。他还介绍,近年来,我市在追求非遗“焕新”“破圈”的同时,完善非遗的保护传承体系工作步履不停,通过建立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推进区域性整体保护,以及加快传承体验设施建设,让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日益健全。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41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41个、市级60个、县级233个;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17人,其中国家级11人、省级29人、市级63名、县级314名。
在接下来的发展规划中,常德非遗一系列“小目标”也正逐步铺陈:进一步运用好数字化手段,将文化遗产的物质和非物质内容以数字形式保存、处理和传播;大力推进鼓书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强化农村非遗的挖掘整理及保护利用;探索“非遗+科技”“非遗+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可以期待,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指导下,常德只要立足实际,围绕以非遗促进景区品质提升、以旅游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加强顶层设计、实践路径的探索研究,非遗和旅游必能实现真融合、深融合。
阅读空间遍地开花、文艺演出四季常伴、精品展览层出不穷、社教活动丰富多彩、才艺课程随心报名……近年来,常德以高质量公共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走进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享受到多样化、品质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验。蓬勃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正在“点亮”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含了更多文化期待。文化获得感从哪里来?很大一部分,来自随处可见的公共文化设施。
如今,走在常德大街小巷,一个个书香味浓厚的城市书房成了市民新的打卡地。常德的7家城市书房不仅配备了图书自助借还系统、有声图书设备等智能设备,还与市图书馆实现了图书通借通还。设置在机关、社区、学校、景区等地的87个图书流通服务点,把图书送到群众身边,农家书屋也在乡村遍地开花。这些大大小小的阅读空间,形成了全方位多辐射的“城市书网”,大大延伸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覆盖面,打通了公共阅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截至2023年,我市已拥有艺术表演团体33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纪念馆17个,广播电视台9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98%,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6.5万户。依托遍布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我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进一步缩小,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能不断提升,城乡协同发展机制逐步健全,彰显出公共文化服务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步更新的是市民群众对更高层次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市各公共文化场馆结合自身特点,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受到群众追捧,不少活动逢开必满,氛围浓厚。
每逢周末,常德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中心内便热闹不已,丰富多样的社教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文博爱好者纷至沓来。近年来,诸如此类的创新服务频频带来惊喜,备受群众特别是年轻群体的赞誉,折射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温度,更反映出公共文化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立场。
今年文化馆服务宣传周期间,常德市文化馆推出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全市范围内掀起文化热潮;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期间,常德市图书馆用一场场富有特色的阅读推广活动,让书香浸润全城。“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常德博物馆推出“常博游园会——沉浸式体验常德民俗”活动,带领游客体验常德本土文化、了解常德名人故事,生动展示了常德本地文化特色;丁玲纪念馆则通过一场集研学、非遗体验、文艺展演等形式于一体的高品质文化盛宴,让市民游客“一站式”体验文博乐趣。
今年5月,丁玲纪念馆根据馆内特色资源,推出了18个研学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孩子们学会团结协作,领略传统文化魅力。常德市图书馆关爱老年人,多次组织开展“中老年摄影课堂”“太极拳公益课堂”。常德市文化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众开设的公益课堂每每开放,便迅速被一抢而空……诸如此类的分众化文化活动让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群体的人们都能够近距离接触文化、感受文化的魅力。
2012年起,我市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举办了群众文艺演出“百团大赛”。在首届“百团大赛”中,全市便有970个群众文艺团体报名参赛,100个文艺团体参加市级决赛,累计演出600多场,参演群众有4万多人,现场观众有160多万人。如今,“百团大赛”已走进第13个年头。
截至10月,今年我市共组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66万场,服务人次达2513.49万人次。其中,我市在鼎城区周家店镇团垱坪村举办的2024年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示点活动,现场观众超1万人,线上观演人数近20万人;开展“百姓大舞台”活动20场,服务人数达6364人次;开展“四季村晚”活动39场,现场观众达17万多人次;开展“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活动893场。
文化的力量,如静水流深,滋养着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如奔流激荡,迸发出一曲延续千年的豪迈壮歌。新时期,常德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正朝着新目标大步迈进。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洪流中,常德深谙“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巧妙地借助文旅活动这一有力杠杆,在引客、待客方面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且富有成效的道路,为城市增色添彩。
近年来,“跟着演唱会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非遗去旅行”逐渐成为城市文旅消费的新风尚,常德紧抓机遇,乘势而上,强化对文旅活动的规划和引导,注重与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高频次、高质量承办或举办了众多旅游推介活动,以及国家级、省级大型群体活动。
从常德市旅发大会暨桃花源文旅节的盛大举办,到“五一”假期吸引65万人次涌入常德河街体验传统文化盛宴的壮观场面;从精彩纷呈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湖南主场活动,到激情唱响的全国原生态船工号子邀请展演;从活力四射、热度持续攀升的夏季文旅消费季,到短短两天便吸引超7万余人参与的柳叶湖沙滩音乐节;从掀起全民健身热潮的省篮球联赛、柳叶湖马拉松,到亲子家庭争先打卡的城头山国际稻草艺术节……常德不断丰富各级文旅活动,以活动为“媒”,串联起了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代、自然与人文,串联起了市民游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串联起了城市发展的魅力与动力。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共接待游客4422.61万人次,同比增长13.27%;实现旅游总收入475.15亿元,同比增长16.71%,有效提振了消费和投资信心。
这样兴旺的景象也真切地告诉我们,走“以人为本”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文旅产业的质量就会越高。
一直以来,在文旅活动的组织实施和服务保障方面,常德一直聚焦精准确定活动主题,确保其独具地方特色、充满吸引力;用心设计活动内容,确保其丰富多元、契合市民游客喜好需求;细心把控实施细节与服务质量,确保其安全有序、贴心周到;悉心跟进活动反馈,确保其不断改进、形成品牌效应……将待客的“小心思”悄然融入到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在不断优化文旅服务和产品供给中,提升人气、温暖人心。
(来 源:常德融媒)
(审 核:黄 亮)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