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莉:打造常德河街IP 答好两道“融合命题”
三月的常德,春光明媚;夜晚的河街,游人如织。鸳鸯走马楼的声声高腔,擂茶馆的缕缕清香,和着来往人群的欢声笑语,让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实、文脉与烟火共生共荣。
常德大小河街
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常德河街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察看了各种特色小吃、特产、工艺品,欣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详细了解了常德老城街道修复利用、城市规划、水环境综合治理等情况。
此次湖南之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道“融合命题”:一是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二是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三湘大地的文旅发展作出了重大战略指引,指明了根本前进方向。
对此,常德如何作答?
打造常德河街IP前景广阔、时不我待
常德河街,承载着常德人的一抹乡愁,是常德现代文明孕育、发展、创造的场所,是当地最具烟火气的地方之一。
常德河街最早形成于明朝正德年间,当时是一串建于河滩之上,夹在城池和沅江之间的吊脚楼。后来,几间吊脚楼逐渐演变为约2公里长的街道,成为湘西北商贸物流中心。1922年,20岁的沈从文途经常德去北京闯天下,在常德的亲戚家盘桓了一段时日。那段时间,沈从文经常在河街上流连,混迹于船夫水手之间。散文《常德》《常德的船》中,他记录下了常德码头的繁忙和城市的富庶。
1990年,因修建城市防洪圈的需要,这条老街被彻底拆除。2017年,在60多篇文史论述、500多卷档案资料、370多份故人文稿和230多幅珍贵图片基础上,常德市复建老河街风貌,建成以老常德时期河街为原型的常德河街,展示常德高腔、常德丝弦等常德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让技艺与习俗古韵新生。
复建的常德河街长1.5公里,有店铺281间、商户150家,仍由麻阳街、小河街、大河街组成,重现了常德丝弦中1943年“常德城里街连街”的原型。经过数年发展,常德河街已是一条集文化、旅游、商业、历史于一体的记忆古街,处处演绎着文脉流长的传世画卷。
2022年,常德河街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在这里,陬市的饺儿、澧县的千张、津市的桃酥、石门的腊肉、武陵的麻辣肉……每一种美食都承载着常德人的记忆与情感。而常德米粉、擂茶、钵子菜,更是成为了常德河街的标志性美食。更令人惊喜的是,这里还藏着许多非遗宝藏。麻质画、常德高腔、常德丝弦、桃源刺绣、澧水船工号子……50余家非遗团队入驻常德河街,又将国潮非遗融入到市民游客的日常生活中,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更让常德人民的智慧在这里深深扎根。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常德河街,这是常德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常德河街,集成了常德优秀地域性传统文化IP,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传播力,能够在互联网传播中快速提升城市知名度,为常德文旅吸引实实在在的人流与消费热潮,常德河街IP的打造,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市场的选择。常德将紧紧抓住机遇、适应时代潮流、坚持守正创新,精准定位、营造热点、用心服务,打造文旅融合新亮点,推动文旅融合的品牌建设和运营,谱写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文旅深度融合是优势 更是发展方向
常德城始建于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老子一句“为天下溪,常德不离”,为善德文化写下注脚,也为始名于北宋的常德注入了更深的文化底蕴。
这里东临洞庭湖,西连张家界,融武陵山的雄奇险峻、洞庭水的烟波浩渺于一体,自古有“云贵门户,黔川咽喉”之称;这里是人文荟萃之地,流传着孟姜女、刘海砍樵等神话传说,留下了屈原、陶渊明、刘禹锡的诗词名篇,也记录下桃花源的美好愿景。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这既是常德的优势,更是常德的发展方向。
对于历史悠久的常德河街而言,努力实现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让街区成为留住历史记忆、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打造好常德河街IP,是答好“融合命题”的重要途径。
常德非遗项目多达300余项,这都是常德厚重的“文化家底”,也是文旅融合的“富矿”。在常德河街,通过对非遗项目的推广与保护,助推非遗项目从“小众化”走向“大众化”,让人们在这里感受老常德风味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历史文脉和城市空间的融合,让城市历史文化在保护与传承中历久弥新。
河街集成的常德地域性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旅游赋能。下阶段,常德将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打造好非遗展示馆、非遗传习所、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等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基地,建立和动态完善非遗数据库,建立代表性传承人义务传习激励机制,探索非遗保护利用新路径;邀请非遗团队入驻常德河街,让市民游客不仅可赏、可购、可玩,还能在非遗作坊里、在传承人的绝活里近距离感悟工匠“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与执着,使常德河街处处呈现出古色古韵的常德地域性优秀传统文化的风貌,根植融汇古今的文脉,焕发现代文明的新光彩。
此外,常德还将加快研究本地相关民间文学、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技艺、传统饮食、传统节庆、民俗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契合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节庆活动、建筑设计、景观小品、演艺创作、民宿、餐饮、传习教学、文创开发等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传承发展利用水平;打造吃非遗、住非遗、玩非遗、赏非遗、学非遗、购非遗等形态多样、特色鲜明的旅游业态及产品,为游客提供情景式、沉浸式的多元文化体验。
常德汉剧高腔
探索文化和科技有效融合 常德思路清晰
沉浸式体验场景的应用创新发展,有利于培育旅游消费新场景、新热点,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旅游休闲新需求。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打造游戏化场景与角色代入的沉浸式文旅体验,将成为常德文旅发展中的闪亮一环。
沉浸式文旅的实现离不开科技与艺术的支持。常德将通过对常德河街的历史、文化、建筑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独特的文化元素和价值,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现代科技手段,在非遗文化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传播、展览展示,沉浸式文旅体验产品开发,文旅新场景打造等方面进行创新性发展,将文化元素以更加生动、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来,助力文化产品“出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向奔赴”。
另一方面,常德还将通过“融合化”“数字化”“特色化”“智慧化”四化并举新动能,助推常德文旅产业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应用创新、IP创新、营销创新;形成政府主导、社会企业参与的模式,积极开展5G+智慧旅游建设,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建成可视化的运营管理平台;立足常德河街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智能预约、客流监测、错峰引导、应急预案等措施实现智慧化、可视化、人性化、规范化管理,打造全国智慧街区示范样板。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常德将借东风、抓机遇,用前瞻思维、国际视野,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以推动“两个融合”为抓手,从打造常德河街IP起步,引爆常德文旅市场,一步一个脚印把好资源变成好的形象IP,让桃花源里的城市——常德变成令人向往、怡然自乐的精神乐园。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