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关于对《常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市直相关业务主管单位、各区县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指导委员会、各社会组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492号)、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和省政府《湖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文件精神,我单位起草了《常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见附件),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2年6月20日,有关单位和社会组织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联系人:黄江 电话:7719867
电子邮箱:421611856@qq.com
地 址:常德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群众体育科
附件:《常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
常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面推动体育强省和健康湖南建设,促进我市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和省政府《湖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全民健身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健康常德建设,强化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政府作用,计划社会力量积极性,优化资源布局,扩大服务供给,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大群体”格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常德贡献体育智慧和力量。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体质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推进、全人群受益”的具有新时代特征和常德特色的全民健身发展新格局。着力构建区(县市)、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提质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建设农村社区“30分钟健身圈”,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群众身体素质稳步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以上,符合《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不低于93%,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16人。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场地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增加健身场地供给。完善区县(市)、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满足群众就近健身需求。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加快市游泳馆建设、推进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小型足球场、新型材质结构健身馆、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多功能运动场等健身设施建设,加强乡镇、街道健身场地器材配套。促进健身步道、沿河步道、城市绿道互联互通,健身设施共建共享。积极采取租赁供地和复合用地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地设施改造、建设与运营。落实新建居民小区和社区公共体育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强化部门监管,确保全民健身设施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使用。鼓励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低效用地,增加开敞式健身设施。推动健身设施绿色低碳转型。
提高健身场地设施利用效率。发挥市本级公益体育场馆的作用,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选择合作(资)经营、委托经营等适合的多元化经营实现途径,促进场馆的多元化运营。完善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工作的绩效评价及资金补助政策,鼓励中小型体育场馆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学生开展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活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带头开放可用于健身的空间,做到能开尽开。已建成且有条件的学校要进行“一场两门、早晚两开”体育设施安全隔离改造。鼓励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实行免费和低收费政策,支持第三方对区域内学校体育设施开放进行统一运营,鼓励私营企业向社会开放自有健身设施,支持社区健身中心向智能化管理过渡,市城区将建设1处“智慧社区健身中心”示范点,提供智能化健身器材使用展示,武陵区、鼎城区应计划向所辖社区投放智慧社区健身中心,引导全市社区健身中心向高质量和智能化服务发展。
(二)丰富产品供给,拓展全民健身活动
不断丰富大众健身项目。持续开展“一县一品”特色体育项目县建设,加强武陵区乡镇排球联赛、鼎城区花岩溪帐篷节、桃源县乡镇乒乓球联赛、汉寿县气排球公开赛、石门县壶瓶山户外旅游登山节、澧县业余篮球联赛、津市环毛里湖公路自行车赛和安乡县堤垸自行车赛、临澧县开泰山汽车户外营地活动等地方特色赛事建设,积极推广太极拳、传统龙舟、九子鞭、板凳龙、龙狮等民间民俗传统项目。支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健身活动。
持续打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完善“江湖山道”品牌建设,办好常德柳叶湖马拉松赛、中国户外健身休闲大会常德站活动、常德户外帐篷节等高水平体育赛事活动,打造全民健身日·亲水健身节、常德市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联赛、社区趣味运动会、常德市第九届运动会及常德市市直机关运动会等一批特色体育赛事,积极举办新年登高、全民健身日等一批主题体育赛事活动,支持石门县、澧县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
(三)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全民健身水平
开展科学健身普及活动。开设科学健身大讲堂,组织实施健身技能培训、健身知识讲座等公共体育服务进家庭、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活动,加强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的普及。建立国家队、省队运动员进校园、进社区制度,推动更多竞技体育实现全民共享。大力推进居家健身促进计划,积极倡导线上运动健身。
开展常态化体质监测。完善面向大众、功能多元的国民体质监测网络,积极推动全市各区(县市)、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体质监测站点全覆盖,将国民体质测定纳入健康体检项目,积极推广“体检报告+体质报告”、“医疗处方+健康处方+运动处方”模式,大力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构建多层次、系统化、规范化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体系。稳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
(四)健全组织团队,强化科学健身指导
激发体育类社会组织活力。发展城乡社区群众自发性健身组织,引导体育社会组织下沉社区组织健身赛事活动,实施社区健身设施夜间“点亮工程”。支持全民健身组织采取项目化、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大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力度,鼓励和支持体育类社会组织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对守信社会组织予以支持和激励,对失信社会组织予以限制和禁止。到2025年,力争85%以上的城市街道、65%的乡镇建有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推进全民健身服务团队建设。构建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将全民健身服务与社会志愿者服务结合,发展全民健身指导员志愿者队伍,开展线上线下志愿服务,推出具有常德特色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项目,打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到2025年,基本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五)推进多元融合,助力深度协同发展
深化体教融合。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学校考核体系。完善“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模式,创建各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鼓励建设体育特色幼儿园。普及开展“全民健身百校行”特色活动,探索建立学校与社会俱乐部沟通合作机制,加强教练员队伍和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加大高水平运动队伍建设力度。积极开展“冠军进校园”活动,鼓励广大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大力发展县域“三大球”,持续举办全市学生“三大球”联赛。
深化体卫融合。建设以疾控中心、社区卫生中心、文化活动室、群众性体育和健康组织为依托的健康和健身信息体系。实施体医融合战略,将运动健身指导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鼓励城市社区健身指导站与社区医疗机构联合开展康体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医院探索开展健身与运动管理咨询等相关服务,发挥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和慢性病预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深化体旅融合。依托柳叶湖、太阳山、花岩溪、壶瓶山、桃花源等自然资源,打造柳叶湖水上运动+旅游、太阳山滑翔伞+户外登山、花岩溪山地户外+旅游、壶瓶山山地探险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赛事和示范基地,推动航空飞行营地、自驾车房车营地、山地户外营地、运动船艇码头、野外探险营地、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等体育旅游设施建设和完善。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强化数字赋能。将全民健身融入城市数字化转型,推进全民健身管理方式数字化智能化,强化全民健身服务中心、重点体育场馆与省体育公共服务平台的一体化接入管理,积极建设“智慧场馆”,通过互联网及手机客户端,提供多元化的体育专业服务,逐步实现运营智慧化、管理智慧化、服务智慧化。
(六)突出发展重点,强化重点人群服务
重点发展青少年体育。培养终身运动者,大力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支持学校结合实际开展“三大球”以及田径、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游泳、街舞等项目运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充分依托体育社会组织、体育院校、青少年宫、社区健身中心,建好建强青少年儿童体育校外活动营地。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突出问题的体育干预和科学普及。到2025年,力争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
完善其他群体健身保障体系。落实全龄友好理念,完善老年人健身保障体系,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的功能衔接,提升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体育服务功能。实施助残健身工程,开展残疾人体育竞赛和活动,建设残疾人专用健身器材设施,加快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推动农民健身工作,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策划举办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健身项目赛事。广泛开展适合妇女和学龄前儿童的健身活动,倡导妇女和家庭成员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推进职工体育发展,鼓励支持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职工运动会或单项比赛。
(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着力打造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制造和服务、体育培训、体育彩票等五大产业链条。依托常德市体育运动中心等载体,整合体育、健康、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商业等功能,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和体育消费聚集区。培育体育产业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以“龙行天下”、“站成运动科技”等为代表的体育产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扶持自主体育用品品牌“浪胜”扩大市场影响力,推动形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
扩大体育消费市场。普及全民健身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涵的中华体育精神,加强奥林匹克精神的普及和宣传,开展健身明星、运动达人等群众体育明星评选活动。发放体育消费券,支持经营性体育场馆以优惠价格向居民提供体育健身服务。丰富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引导居民培育体育健身观念,创新市场模式,撬动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抓好全民健身计划相关任务措施的落实,增强文明建设考核中对全民健身指标的考核力度。完善规划与土地政策,将体育场地设施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合理保障体育用地需求。
(二)加强法制建设。加强体育法制工作,完善全民健身执法机制和执法体系,依法强化体育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能。加强全民健身与精神文明、社区服务、文化、健康、卫生等相关制度建设的统筹协调。制定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办法与实施细则。
(三)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力度,健全全民健身财政保障机制,探索政府采购、财政资助、消费补贴等灵活方式,争取更多体彩公益金用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民健身体育公共服务产品多元化。
(四)加强人才建设。创新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推动更多高校开设全民健身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强健身指导、组织管理、科技研发、宣传推广、体卫融合和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和供给。
(五)注重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媒介,通过开办专栏、举办讲座、播放公益宣传片、出版音像制品、推广手机软件、数字地图等方式,综合运用多种资源,培养体育消费习惯,提高群众健身素养和体育参与意识。
(六)强化监督评价。加强对各类健身设施的安全运行监管,制定实施体育场馆应急避难(险)功能转换预案,积极完善公共体育场馆急救设备配置。加强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组织实施户外运动安全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加强对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开展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实施效果评估,形成多方监督反馈机制。强化财政资金绩效评估。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