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的传说
中文名: | 孟姜女传说 | 遗产级别: | 国家级 |
所属地区: | 湖南省常德市津市市 | 公布日期: | 2008年 |
遗产类别: | 民间文学 | 申报地区: | 津市 |
“孟姜女传说”起源于湖南省常德市津市市。
在澧县东南、津市境内,有一座郁郁葱葱的嘉山,山顶上有座孟姜女祠,祠内供奉着一尊孟姜女塑像。千百年来,前来朝拜敬香的人络绎不绝,袅袅香雾中,一个凄美动人的孟姜女传说在民间代代相传。
神奇葫芦孕育奇女
两千多年前,嘉山脚下住着两个十分要好的朋友,一个姓孟,一个姓姜。这两个朋友都是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他们结邻而居,常在一起饮酒吟诗,自得其乐。遗憾的是,两个朋友过了不惑之年,膝下都还没有儿女。
一次,姓姜的朋友找来一些葫芦瓜的种子,在后花园两户人家隔墙处辟出一块菜地,把这些种子播下。过了些日子,偌大的一块菜地,偏偏只生出一棵葫芦苗。姜家也就把这棵独苗看得格外金贵,悉心予以护理。这瓜苗也像很有灵性,一天一天地沿着隔墙爬升,伸进了孟家的庭院。说来也怪,这葫芦到了挂果的时候,独独只结了一个瓜,挂在了孟家庭院,颜色淡绿,表面光洁,甚是惹人喜爱。对这只在姜家长苗、在孟家结果的葫芦,二位好朋友更加精心照护,商量着等瓜成熟了,一家一半,大家都尝尝鲜。
葫芦瓜在孟、姜两家的期盼中一天一天长大,到了成熟的时候,已经长成了一个十几斤重、金黄金黄的葫芦瓜。一天,孟、姜两个朋友乐呵呵地把金葫芦从藤架上摘下来,摆在桌子中央,准备饮酒尝瓜。正在高兴的时候,只听那金葫芦一声响,自然而然地炸开了一条缝,里面传出女孩“苦哇、苦哇”的哭叫声。他们一愣,都说这就奇怪了,怎么还有小孩的哭声?等他们弄明白这哭声是从葫芦里传出来的时候,两双大手不约而同地从里面抱出了一个小女孩。他们庆幸老天有眼,给他们送来了一个宝贝女儿。可是这孩子又究竟算是谁家的孩子?给她取个什么名字呢?两个朋友有些为难了。姓孟的朋友说:“这苗是你栽的,就是你的孩子了。”可姓姜的朋友说:“这瓜结在你的家里,那就应该是你的孩子。”最后,两个好朋友都说:“那就是我们两家共同的孩子,就取我们两人各自的姓作为她的名字吧。”于是,这个葫芦里孕育出的小女孩就叫孟姜女。
在两家父母的悉心呵护下,十多年以后,孟姜女出落成了一个姿容清丽的大姑娘,满脸都是温柔,满身尽是秀气,两家父母视为掌上明珠。
荷塘邂逅喜结良缘
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之后,总想着如何使秦朝江山永固万代。有一天,有个术士从东海给他带回一卷天书,说有关秦王朝生死存亡的谋略都在这天书里头。可这书上的字奇形怪状,大臣们都没法认得。秦始皇派人叫来宰相李斯,把这个差事交给了他。李斯回到家里,左看右看,最后认出了“亡秦者胡也”这五个字,于是给秦始皇献计说,只有赶快修建一道万里长城,才能抵挡住胡人的进攻。秦始皇觉得有理,决定把原来燕、赵、秦三段长城连起来,重新加固,并在险要处筑建要塞。他要大将蒙恬带领先前抗击匈奴的三十万士兵接着担负修建长城的任务,同时下旨从各地征集八十万民夫。
那时,澧县城内有一位书生叫范喜良,他出身于殷实之家,从小知书达理,只是到他成人之时,已是家道中落,便被第一批征到了长城工地。
秦始皇见范喜良是个书生,便给他封了个监工的差事,还赐给他一匹乌骓宝马,叫他沿线督工,三天跑一个来回。没想到范喜良却把秦始皇的话听成了一天跑三个来回,没有两天,就把皇上赐给的那匹宝马给累死了。范喜良吓得要命,连夜悄悄地逃了。他没命地跑呀跑,不知跑了多少天,终于逃回了澧县,可人还没有进得家门,就发现追捕他的公差已守候在他家门口。范喜良大惊失色,转头就跑。
范喜良东躲西藏,不觉逃到了嘉山脚下。一天,他发现身后好像又出现了公差的身影,情急之下,翻墙进了一个大户人家的园子,攀上一棵大桂花树躲藏起来。只见园内有一口池塘,碧绿荷叶丛中,一枝枝荷花亭亭玉立。他不知道,这儿正是孟姜女家的后花园。
看看日已当头,范喜良估计那些抓丁的没有追来,正准备从树上下来回家。忽然花园门口传来嬉笑声,想不到孟姜女和一个丫鬟走进花园,见没有外人,就关好园门,来到桂花树下的荷花池边,宽衣解带,跳进水里沐浴。
烈日炎炎,范喜良蹲在树上憋了老半天,眼见两个黄花闺女在水中洗澡,蜷缩在树上大气也不敢出,只觉口干舌燥,浑身冒汗。突然,孟姜女发现自己洗澡的水面倒映着一个人影,抬头一看,见一个男人躲在树上,慌忙中折来荷叶遮住玉体,羞红的脸庞犹如娇艳荷花,大声喝道:“何方歹徒,竟敢偷窥姑娘沐浴!”丫鬟慌忙寻找衣服,先替小姐穿上,自己也匆匆理好妆,马上拿来竹篙,对着树上乱戳。范喜良知道闯了大祸,红着脸溜下树来,喃喃地说:“我没看见!我没看见!”丫鬟举起篙子说要打,范喜良并不躲闪,反而说:“打吧,我不该到这里来,就是打死我也不会恚怨你们。”丫鬟听他这么一说,倒没了主意,望望小姐,询问怎么办。
孟姜女感到又好气又好笑。她仔细打量范喜良,见这个年轻人虽然穿着寻常,但相貌堂堂,不像偷鸡摸狗之徒,不免消了几分气恼,生了几分怜悯,便吩咐丫鬟:“问问他,为什么到这里来!”范喜良本觉理亏,又见小姐开恩不打,便一五一十地把自己如何被抓去修长城,如何千辛万苦逃回来,如何家门未进又遭追捕,又如何慌乱中躲到花园的缘由全说了,说完,跪在地上,准备挨打。
孟姜女见范喜良举止沉稳,谈吐不俗,暗想,自己曾许过誓愿:“见我肉身是夫君”,如今也年过二八,又让他窥见了宽衣洗澡,脸面已经失尽,倒不如…想到这里、便吩附丫鬟好好管住范喜良,自己回到家里,向父母说明了自己的心事。孟、姜两家父母经过仔细掂量,想想事已至此,只好答应了女儿的请求。于是立即吩附家人将范喜良接进家里,择了吉日,请来老亲家,热热闹闹地为他们办理了婚事。
横祸天降十里送夫
孟姜女与范喜良完婚以后,小两口甜甜蜜蜜,恩恩爱爱。谁知这个时候,秦始皇嫌长城的修筑太慢,龙心大为不悦。于是一改以前已婚男子不征的规定,责令各地迅速将所有成年男子发往长城服役。同时,专门向澧县县衙发了一道圣旨,务必捉拿范喜良。
这天,孟姜女邻居因为生了孩子做满月,孟姜女和范喜良高高兴兴前去喝喜酒。一会儿,门外来了两个打莲花落的叫花子,嘴里喊送恭喜,伸手要喜钱。按地方习俗,喜庆日子的主人家是不能吝惜钱财的、就拿了两坨银子送过去。谁知那两个叫花子不接,却指着范喜良说:“我看这位后生将来福气不浅,日后定能早得贵子,就托他的福给俺们送过来吧。”范喜良正迟疑间,孟姜女在他背后轻轻戳了一下,要他莫扫了主人家的兴。
于是,范喜良兴冲冲地将银子送到那两人面前。谁知那两个叫花子突然脸色一变,大声喝道:“逃犯范喜良,看你往哪里跑”说着从腰间掏出麻绳,将范喜良五花大绑捆住。众人正欲上前解救,不料其中一人又从怀里取出一块黄绸缎,“唰”地一抖,高声喊着:“圣旨到!”这满屋的人都惊住了,一齐下跪。只听那人念道:“范喜良累死皇马,私自潜逃,躲避皇差,本应重罪处罚,但念其当差之时尚能尽责,着即遣返长城工地,服劳役三年……”
孟姜女听罢,当时就哭得泪人一般。那两个公差不管三七二十一,挟起范喜良就要上路。孟姜女只好吩咐丫鬟拿出银子,塞给两个公差,请他们稍作停留,好给范喜良收拾随身衣物与干粮。在送别丈失的路上,孟姜女心乱如麻,万语千言无从说起。沿途十里,满眼都是伤心物,她便用湘北小调,随口唱出《十里送夫》,真个是声声泪,字字血,句句都是别离苦!
范喜良听着孟姜女的深情倾诉,心里如同刀绞,但无奈皇威赫赫,只得强忍悲痛,替孟姜女揩擦眼泪,安慰道:“三年之后一定快速返回。”孟姜女深情地为范喜良整理衣衫,说:“三年之后的今天,我就在这长亭等你,如果你不回来,我就是寻到长城也要把你寻回来!”说着,小两口在长亭抱头痛哭了许久,在公差再三催促下,才难舍难分地挥泪相别。孟姜女的《十里送夫》后来得以流传下来,俗称《送哥郎》,而今津澧一带的民间艺人还常用大鼓或渔鼓演唱。
盼夫思夫悲痛欲绝
范喜良被抓去以后,眨眼就是半年多,一直杳无音讯,孟姜女天天跑到离家不远的嘉山顶上,久久地朝北眺望。她觉得山顶不够高,就踮起脚来望。说来也怪,每当她踮起脚瞭望的时候,所站的山包就往上长,踮一下,长一下,于是嘉山顶就出现了一座高台,后来的人说,那是孟姜女的“望夫台”。
随着时间一天天流逝,孟姜女对丈夫的思念也愈来愈深,她常独自一人,拄着竹杖爬上嘉山,泪眼汪汪,盯着那遥远的北方。每次上山之后,她都随手把竹杖插在土里。谁知时间一长,那些竹杖在她的泪水浸泡下,竞长成了一片茂密的竹林,竹叶宽大肥厚,挡住了她远眺的视线,孟姜女便从身上取下绣花针,一针一针地把竹叶划开,使之像发丝一样倒垂下来,好给自己留出远望的空隙。嘉山上从此便出现了这种叶如发丝的翠竹,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孟姜女,把这种竹叫作“相思竹”,更多的人叫它“孟姜竹”。据说这种竹四季常绿,每当大风吹来,还能听到阵阵呜咽的声音。
孟姜女整日里愁眉紧锁,以泪洗面。有一天,她想到后花园散散心,当看见荷池与池边的桂花树时,突然想起与范喜良初遇的情景,触景生悲,“哇”地哭出声来。哭着哭着,只觉撕肝剖心一阵疼痛,竞大口呕起血来。口口鲜血呕在池塘里,池水变得通红通红。突然,池里的鲫鱼像发了狂一样,翻着水花,形成一圈圈急促的漩流,渐渐地,鲫鱼的嘴巴变红了,尾巴变红了,鱼鳍也变红了。孟姜女看了不忍,挖开堰坎,让这些鲫鱼游到小溪,游向澧水河。后来,人们把这种红嘴巴、红鳍、红尾巴的鲫鱼叫作“孟姜鲫”。
一天晚上,孟姜女做了一个梦,梦见丈夫骨瘦如柴,衣不遮体,在寒风中战战兢兢。醒来回想梦境,觉得十分凄惶,想了想,决心到长城工地去寻找夫婿。孟、姜两家爹娘开始执意不肯,再三劝阻,但见孟姜女哭得昏天黑地,呕血不止,只得点头应允。
这一天正是六月六,孟姜女把给丈夫做的衣服全都拿到太阳底下晾晒。一会儿,屋前屋后都挂满了衣服,有冬天的棉衣、春秋两季的夹衣、夏天的单衣。烈日炎炎,晒得热烘烘的,然后小心收来叠好,打成了一个包袱,准备启程。
后来,妇女们仿效孟姜女,每年这一天都要晒衣服,据说这天晒的衣服,一年四季都不长霉,不生虫,沿袭成俗,六月六便成了“晒衣节”。
千里寻夫哭倒长城
孟姜女背起装满衣服的包袱,拿了一把雨伞,辞别爹娘,孤孤单单地踏上了寻找丈夫范喜良的旅途。她来到洞庭湖边,只见湖面好大好大,一眼望不到边。想搭乘过往船只过湖,可等了半天也没等到,她急得差点哭了。突然,看见远处有一间破茅棚,便跑了过去,发现里面只有一个旧木盆,别无他物。她把木盆放到水里,自己坐进去,就用手开始往前划,渴了,捧几口湖水喝,饿了,摘几只莲蓬吃。划了三天三夜,还是望不到边际。突然,狂风大作,波涛汹涌一个浪头打来,木盆被打翻了,她也落入水中。远处避风湾里,渔船上一对老年夫妇恰好看到这个情景,老倌对老伴说:“你备好干衣姜茶,我去救她。”说罢,快速游上前去,救起快要沉入湖底的孟姜女。老婆婆给孟姜女掐人中,擦手臂,掰开她死死抱住的包袱,换上干衣服,使之终于获救。老夫妇听了孟姜女的身世和北去寻夫的决心,深表同情,几天之后,含泪送她到了北岸。那只孟姜女坐过的木盆,后来一直漂啊漂,漂到了嘉山脚下,慢慢地沉下去,长成了一块盆形的绿洲,这就是现在新洲镇对河、嘉山脚下的“孟姜垸”。
孟姜女过了洞庭湖,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雨兼程、耗费了差不多一年的光景,才来到了长城脚下。她看到,长城巍峨高大,蜿蜓连绵,好多好多的民工,一个个衣衫槛褛,骨瘦如柴,在寒风和饥饿中挣扎着,在皮鞭督促下劳作着。想到自己丈夫也跟他们一样,心里阵阵酸楚。她顾不上辛苦疲劳,问呀,找呀,恨不能一下子就找到范喜良。不知过了多少天,就在孟姜女从东往西、一直找到榆林卫长城脚下的时候,有个自称塞翁的老民工,说他认识范喜良,并且说:“范喜良早被累死了,尸骨已被草草地埋在榆林长城脚下。”孟姜女闻此噩耗,如五雷轰顶,撕肝裂肺放声大哭,哭得天昏地暗,天旋地转,只听轰隆一声,长城一下子倒塌了四十多里。周围的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景象惊呆了,纷纷说这一定是苍天被孟姜女的哭声感动了。
倒塌的长城露出了堆堆白骨。孟姜女一边哭一边喊着范喜良的名字,寻找丈夫的骨骸。但哪块骨骸才是丈夫的骨骸呢?孟姜女为难了。她哭啊哭,想啊想,终于想起了楚地流传的“滴血认骨”说法。她跪在地上,祷告上天祈求帮助,接着咬破自己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骨骸上,一边滴一边哭念着:“是我夫,血入骨;非我夫,血流骨。”就这样,孟姜女把自己的鲜血对着骨骸滴了一具又一具,找了一天又一天,但都是血顺着骨流。终于有一次,她把自己的血滴在一具骨骸上,发现血一直浸进骨头里,接着她又边念边滴,只见那鲜血滴滴入骨,再滴再试,都是一样。孟姜女深信这就是自己丈夫的骨骸,扑到上面大放悲声。那些民工们看到孟姜女对丈夫如此忠贞,无不为之感动。他们劝慰孟姜女,并帮助把范喜良的骨骸收捡起来,小心翼翼地放在包袱里。
据说,从此以后,那段被孟姜女哭倒了的榆林卫长城,秦始皇想了许多法子也没有重新修起来过,屡修屡垮。只是后来到了清朝乾隆时期,朝廷下诏嘉奖孟姜女的贞烈,并在榆林卫为孟姜女修建祠庙以后,长城才得以补筑起来。
负骨返乡命殒潼关
孟姜女背着装有范喜良骨骸的包袱,告别好心的民工们,摇摇晃晃地走在了回家的路上。她把包袱系在伞尖上、一会儿却摇摇头,自语道:“男人走在女人后面不好。”她又把包袱系在伞把上,一会儿又摇摇头,自语道:“男人走在女人前面也不好。”最后干脆提在手里,自语道:“这下好了,男人女人并排走。”因此,津澧一带夫妻走路都是并排走的,既不落后也不上前。
孟姜女没日没夜地往回赶。一天,她来到了叫宜君县的地方,口渴得十分厉害,想找口水喝。可是宜君这地方已经干旱了好几年,到哪里去找水呢?她有气无力地坐在石头上,想到折磨致死的丈夫,想到自己千里寻夫一场空,不禁号啕大哭。哭着哭着,流淌的泪水在地上积聚成一个小水坑,突然,水坑洞开,清凉的泉水直喷出来。孟姜女正欲弯腰捧口水喝,猛地两眼发黑,倒在了地上。奇怪的是,那洞眼喷出的水却越喷越高,并且发出了“哗哗”的流水声。在这滴水贵如油的地方,人们老远看到喷出来的水柱,觉得稀奇,都赶来喝水,这才发现了倒地的孟姜女。宜君的乡亲们把孟姜女扶起来,孟姜女有种他乡遇亲人的感觉,便细细诉说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以后,这眼泉水从未干涸,宜君的人们为了纪念孟姜女给他们带来了甘霖,把这眼泉水取名“哭泉”。
告别了宜君的乡亲,孟姜女继续朝着南方,赶路回家。行至潼关,孟姜女再也走不动了,终因忧劳成疾,带着满腹的哀怨离开了人世。可怜她临死的时候,双手还紧紧地抱着范喜良的骨骸。潼关的百姓非常敬佩这位忠贞烈女,把她和范喜良合葬在一起,并修建好坟墓。为了教化后人,他们又专门为孟姜女建了庙宇,里面塑了孟姜女像。就这样,孟姜女的香魂寄寓在了异乡潼关。
梦助尚书魂归故里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说话间一千七百多年过去了,时间到了大明王朝。嘉靖年间,澧州出了个进士李如圭,官拜都御史。适逢陕北大旱,李如圭奉旨赈济灾民。事毕,回朝复命。行至潼关、下榻驿站,又接到皇上一道圣旨,令李如圭火速赶赴湖北荆州,整治水患。
是夜,李如圭伏案阅卷,三更已过,不觉身疲神乏,便靠在书案上昏昏欲睡。忽然一阵清风吹来,只见一个年轻女子哭哭啼啼对他说:“大人,小女乃秦朝千里寻夫、命殒潼关的孟姜女,望大人顾怜是同乡,能将我夫妻骨骸带回,使魂魄有个归宿。”李如圭急忙上前,扶起孟姜女,见她一身素缟,还背着丈夫骨骸,着实感动不已。他望着孟姜女说:“只是我皇命在身,暂难回乡,他日定不负所托。”孟姜女说了声“谢大人”,便自觉退去。
李如圭醒来,很是诧异。他早就知晓嘉山孟姜女轶事,只是不知后来结果。第二天,他访问了当地几个老者,查看了孟姜女祠,终于相信昨夜所梦并非虚妄。
李如圭匆匆赶赴荆州,一到任上,就忙着沿江查看水情,采取措施整治河道。百姓听说要治理荆江,都踊跃参与。可是荆江一带江猪太多,丢下去的石头、土包都被它们拱散了,咬烂了。李如圭召集智者商量对策,仍是一筹莫展,急得他吃不香,睡不稳。一天晚上,李如圭刚刚朦胧入睡,只见孟姜女站在面前,便问她为何跟随到此。孟姜女答道:“小女思虑大人治水,必遇险难,故跟随前来,或能助一臂之力。”李如圭病急乱投医,忙问解决江猪捣乱之策。孟姜女答道:“近日见大人为此事作难,便留意访察,得知破铜烂铁熔铸成大铁砣,下到堤脚,江猪咬不烂,啃不动、堤脚稳固了,筑建土堤自然容易了。”李大人梦里醒来,立即按照孟姜女指点,命人收集破铜烂铁,铸成铁砣放入江里,终于治住了江猪,不久,牢固的江堤按期筑成。李如圭回京复命,皇上念其赈灾、治水有功,加封李如圭为尚书,并特许李告假省亲。
李如圭出了京城,径自直奔潼关。他从孟姜女墓中起出夫妇二人的骨骸,从庙里请出孟姜女的灵魂,又请人为孟姜女另外塑了一尊像,租了一只大船,边走边喊着孟姜女的名字上船。李大人的这种做法,在以后便成了澧州一带流传下来的“喊魂”习俗。李大人亲自随船同行,每到一处,都把孟姜女的故事讲给人们听。人们听了,就将孟姜女故事编成三棒鼓、大鼓和歌谣到处演唱。从这以后,各地都修起了姜女庙,不少人还说孟姜女就是他们那里的人,并以此为荣。
李尚书把孟姜女的塑像带回澧州,在嘉山为孟姜女举行了隆重的骨骸安葬和安魂仪式。他还与当时的湖南巡抚林大辂、澧州知府汪倬商议,筹资在嘉山上修建了孟姜女祠,李尚书亲自题写“贞烈祠”三个大字。祠堂分为“百练堂”“绿云宫”,孟姜女塑像就供奉在“绿云宫”里。老百姓把“贞烈祠”俗称为“姜女娘娘庙”,前来烧香朝拜的人不绝于途。春秋二祭,州县官员都亲临祭祀。
李尚书作了许多诗文记载此事,其中一首题为《嘉山孟姜女祠》的诗,曾经广为流传:
烈女何年失所天,哀号矢死未亡前。
声声彻骨城倾堵,点点伤心地涌泉。
黄壤无情迷梦蝶,青山有意怨啼鹃。
杞梁久已同枯草,尚托清风入汗编。
2008年,“孟姜女传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
(来 源:非遗科)
(审 核:李 晴)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