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山李自成传说
中文名: | 遗产级别: | 市级 | |
所属地区: | 湖南常德石门县 | 公布日期: | 2012年 |
遗产类别: | 民间文学 | 申报地区: | 石门县 |
“夹山李自成传说”起源于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
石门县城东南,有一座古木葱茏的夹山,山下是红墙黄瓦的夹山灵泉禅院。近些年来,这个地方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心向往之、纷纷趋之、仔细考之,是因为流传甚广的关于闯王李自成的各种传说,最后都指向了这里。
败走湘北疑途穷
清顺治二年五月上旬的一天,李自成身边不足五千人马,被清军团团包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区,而高夫人、李过领导的二十万救兵,正从四川赶来湖广,又被清军挡在了湖北当阳。李自成决定与高立功、李守义兵分三路突围,齐向山下杀去。一时杀声震天,血流成河。李守义一支为清兵全歼,只剩下少数亲随,结果又遭到当地乡勇伏击杀害。清将军阿济格率部赶来,见李守义酷似李自成,且在他身上搜得黄金大印,以为是闯王,便向朝廷报捷邀功,同时命令八旗清军和吴三桂、尚可喜继续扫荡大顺军残部。
李自成杀出重围后,回顾左右,只有高立功、李迪及一千多人跟随。他们翻山越岭,从偏僻山道寻觅道路,集中打散的弟兄,朝西溃退到湖南境内。大顺军将士都是北方人,初到南方,好多人水土不服,竟拉起稀来,加上个个背着大包金、小包银,在清军八旗劲旅穷追猛打之下,大顺军屡战屡败,溃不成军。
逃到龙阳县附近,城里的敌人企图阻截大顺军,眼看就要与吴三桂追兵形成夹攻之势。闯王决定赶快消灭龙阳城里的敌人,杀开一条血路,就来到龙阳大南门外炮场岭查看地形。见城池坚固,北门外就是洞庭湖、实是难以攻打。正当忧心如焚,挖灶煮饭的火头军忽然来报:“挖出一尊大炮。”闯王听了好不欢喜,他想:“这地名炮场岭,只怕有些来头。”就下令再挖,果然,陈友谅遗留下来的八尊大炮都找到了,而且完好无损,便马上熬硝制药,用碗大的卵石做炮弹。八尊大炮一齐朝龙阳城开火,很快打跑了敌守军。大顺军匆匆渡过沅水,往澧州、公安方向逃去,希望能够与高夫人的队伍会合。
闯王当时的队伍还较多,军旗也多。队伍一路退,旗子也就一路丢,走到新安后面,军旗还是不少,清兵又跟着旗子死追不放。闯王就命令把旗子集中起来,在一口垱边点火焚化了,只留下一面“闯”字旗。那个地方就是而今的“化旗垱”
闯王又拖着队伍朝前走,后面敌人追得很紧,走到一个山坡上,他就叫手下把“闯”字大旗插到山垭上。清兵见“闯”字大旗在山垭上飘来飘去,以为闯王要与他们决一死战,便小心地从四周围了上去。好不容易爬到山垭,闯王的队伍已不见踪影,只见那面大旗被风吹得哗哗响。清军头目恼羞成怒,挥刀砍倒旗杆,喝道:“追!赶快追!”只听“呜”的一声,一阵旋风吹来,把“闯”字大旗卷到空中去了。后来,那一带的人就把闯王插旗的地方叫作“插旗垭”。
闯王的人马退向合口,刚到澧水河边的芭茅渡,清兵又追赶过来了。眼望滔滔河水,闯王仰天长叹“天欲亡我也!”这时,对面走来一个童颜鹤发的老人,身上背着一只桨,不慌不忙地走下河坡,从袖中取出三寸长的一只小船,往河上一放,就变成了一只可渡人的小划子,他对闯王说:“上船吧,今朝特来助你们过河。”闯王不放心“老爷爷,您这么小的船,能装下我们这么多的人吗?”
老人哈哈大笑:“我这船要好大有好大,放心上船吧。”闯王就指挥大家上船,真怪,那船又长大了些,等岸上的人都上了船,那船头就长到了河心,安安稳稳地把闯王和士兵渡过了河。闯王回头欲谢,老人与船早已无影无踪。
过河不久,发现敌人又气势汹汹地包围上来了。闯王见情势凶险,便命令分散突围,约好在牛头山麓会合。又是一场生死鏖战,闯王杀出重围,单人独骑往西南方向跑。这时他的乌龙驹中了毒箭,跑到一口大堰边就跑不动了。闯王仔细一看,马嘴吐白沫,浑身打战,背上还驮着一袋兵书。这些兵书,一直跟闯王走南闯北,如今为了救马,只好把书从马背上卸下来。他又怕这些兵书被敌人得到,就把书沉进了一口有五六亩大的大堰塘里,上面还盖了几块大岩石。这个沉书的堰塘,后人就取名叫“撂书堰”。
闯王解开缰绳,拍拍马背说:“老伙计,逃命去吧!”乌龙驹发出萧萧悲鸣,然后一步三回头,奔向停弦波方向。只听到不远处有人喊道:“闯贼跑了,快追!”闯王乘机钻进树林逃走。圈来绕去,爬上一座高山,看到山顶有个破寺,抬头看匾额、依稀认出“铜寺”三字。门上结满蜘蛛网,神像也沾满灰尘。突然,后面传来清兵搜山的呼叫,闯王这时饥肠辘辘,上气不接下气,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撞破蛛网钻了进去,躲在神龛子后头直出粗气。
刚坐下,清兵就赶到庙门口来了!闯王心头一怔,握紧花马剑,准备生死一搏。奇怪的是,清兵只是在庙前庙后转了一圈,就前呼后拥地下山去了。
听脚步声远去,闯王出来一看,不由惊呆了:刚才明明是把蛛网撞破了进来的,怎么一忽儿织得满满,毫无破绽,地上的脚印也让灰尘遮住,比先前还多还厚呢?他明白了清兵没有进庙的原因,也明白了这是苦萨暗中保佑。正欲转身跪谢,忽然发现神龛上多了一个包状,打开一看,里面有一袭袋裟和一把剃头刀,还有一块素绢,上面写有四句话:“欲脱苦海,先斩尘缘;遇夹而止。入寺为安。”
闯王拜谢菩萨,走出寺门,一个人往牛头山方向逃去。路上,他想起宋献策曾请闯王出家的建议,当时就觉得有几分道理。因为面对无法抗衡的清朝八旗兵,早在从北京撤退之时,李自成就曾有与南明联合抗清的想法,但由于自己逼死了崇祯皇帝,是朱明王朝的死敌,这个想法一直无法实现。现在面对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看来只有自己退隐,让部下去联络南明,跟南明谈判、合作,让这两股势力结合,才可能有力量跟清朝抗衡,这不能不说是眼下唯一明智之举。
来到牛头山麓,闯王与打散的队伍陆续会合,一同来到一个小山头。山顶上有一块三亩见方的小坪,将士们劝闯王就在这山顶上歇歇。闯王回头看没有清兵追来,便坐在草地上歇息,并把各位头领召集一起,谈了自己出家的想法。大家听完,一致反对,有的还放声大哭起来,经闯王再三解释劝说,才不得已同意闯王的安排。闯王最后叮嘱了一句“散布我遇害消息”,便与大家挥泪告别,只身孤影,向夹山方向走去。后来,人们就把闯王坐下来歇息的这座小山头取名“歇驾山”。
剃度夹山险遭凶
石门县城的南边,自西往东一字儿排列着十九座山峰,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十九峰。最东头的山峰名叫双峰,两座小峰相对,中间有一条羊肠小道相通。据说很早以前这两座山峰日张夜合,有天晚上一个孕妇从小道上经过,恰好碰上两峰相合的时候,活生生地被夹死了,第二天,这两座山峰张开后就再也合不拢了。从此,当地人便把双峰唤做夹山。
唐朝咸通年间,有个善会和尚,原来在长安一座寺庙里参佛念经。一日,师父把他叫到跟前说:“你跟我多年,今已道行圆满,出外传法去吧!”善会问:“不知何处是归宿之地?”师父唱出了两句偈语:“猿抱子归青蟑岭,鸟衔花落碧岩泉。”善会拜别师父,径直往南方而来。一日到了夹山地面,只见遍地古木老林,环境十分幽静,便坐下休息。这时,一群猿猴在对面坡上溜上溜下,一只母猴抱着小猴儿正向山里走去,善会心里一动:莫非到了归宿地点?恰好一只鸟儿口衔一枝野花飞过头顶,口一张,花儿飘落下来,跑过去一看,正好落在碧岩下一眼泉里。“猿抱子归,乌衔花落,这不正是师父偈语的境界吗?”善会心里十分高兴,连声叫道:“好了,好了,我的归宿之地到了!”于是,他到处化缘,领头在夹山修起一座寺庙,当时叫普慈寺,俗称夹山寺。
神宗年间,一个法名园悟的禅师从四川来到夹山当住持,把寺庙整治得井井有条,并改普慈寺为灵泉禅院。这位禅师喜欢喝茶,他一边钻研佛经,一边钻研茶道,年长日久,竟品出了念经与品茶都能进入相同境界,便写了四个字的条幅:“茶禅一味”。同时,根据自己感悟写了《碧岩集》一书。后来这本书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地,被称为“禅门第一书”,“茶禅一味”的条幅则被日本徒弟带回国,而今还保存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
光阴易过,不觉到了明末,一天,寺里的住持和尚坐化,小和尚团团跪在四周念诵经文。老和尚坐在火堆上手敲木鱼,微微睁开双眼说:“我圆寂之后,你们定要遵守佛门规矩,不可胡来,过些年我还会回来的。”小和尚们听了,惊问道:“师父什么时候回来?我们又怎么知道是师父回来了?”老和尚双目紧闭,手敲木鱼,说出了几句偈语:“我去之时,云淡风轻;我来之时,钟鼓自鸣。”说罢,抛出木鱼,熊熊烈火便把老和尚烧成灰烬了。
老和尚死后,小和尚们天天盼着钟鼓自鸣。一天,隐隐约约听见有钟鼓声,小和尚们高兴万分,齐集大雄宝殿,准备迎接师父。等了半天,不见半个人影。仔细一听,原来是风吹钟响,雨打鼓鸣,直到天黑也不见有什么人进庙,白白地欢喜了一场。
晨钟暮鼓,暮鼓晨钟,一晃又过去了两年。一天清晨,打过晨钟不久,忽然鼓声、钟声都响起来了,小和尚们想起了老和尚“我来之时,钟鼓自鸣”的偈语、个个喜气洋洋,大开山门,准备迎接师父,可是山门外一个人也没得。小和尚们正心灰意冷,忽然又是一阵钟鼓鸣响,他们就决意等下去。等啊等,一直等到快中午了,钟鼓又自鸣起来,一阵紧过一阵,连檐下的铁鸟也叮叮当当响了起来。这时,只见山门外走来一个汉子,身穿长衫,肩背包裹,手拿雨伞,高高的颧骨,钩钩的鼻子,看上去蛮威武。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那个把崇祯皇帝逼上了煤山的李闯王。小和尚们团团围上前去,连连磕头,口称“师父”。闯王见了十分惊疑,忙说:“我不是你们的师父、只是想来此出家的。”小和尚们便把老和尚临终偈语讲了一遍,闯王听了,想了想,说:“既然如此,殿上钟鼓若再自鸣一次,我便做你们师父。”话音刚落,钟鼓果真又自鸣起来,闯王便答应做了他们的师父,自取法号奉天玉和尚。
李闯王在石门夹山隐居不久,清兵好像是鼻子灵敏的猎狗嗅出了什么气味,经常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乔装打扮,到夹山一带明察暗访。一天,村民们挑着瓜果、木柴去赶场,刚到夹山口,就遇到一个衣衫破烂的精瘦老人,他见人总是哀告:“我命苦哇!年过花甲,无妻无子,只有个老弟流落外乡,各位可知他下落?”接着把“老弟”的相貌、衣着、神态、脾性讲给大家听,尽管他说得唾沫四溅,大家还是猜不出他的“老弟”是谁。老人急了,不得不从内衣里掏出一张画像。山里人忠厚老实,心直口快,一下就说出来了:“这不是夹山寺的奉天玉和尚吗!”精瘦老人十分高兴,道了声谢,就走了。
夹山寺的长老和尚为人忠厚耿直,又有些学识,山里人都很敬重他。大家见他也赶场来了,就把刚才有人找奉天玉和尚的事告诉了他。他脸色陡变,二话没说就往回跑。
回到庙里,他连忙告诉了闯王,说清兵马上会来寺里抓他。两人商量对策,长老想了一会儿说:“我倒有个主意,只是——”闯王见他欲言又止,忙对他说:“你我向来肝胆相照.还有什么顾忌吗?”长老便把如何改相,如何瞒过清廷探子的主意讲了。
当晚,长老和尚架起五雷大火,煎了半锅桐油,油正滚开时,他叫闯王站在灶边,将下巴搁在灶上,闭起眼睛,自己舀了一小瓢水,猛地往滚油锅里一倒,只听得“哧”的一声,滚油见水就炸,油花四贱。闯王脸上一下就起了许多撩泡,过了几天,燎泡消了,疮痂也脱壳了,就剩下满脸麻点。
一日,闯王突然想起一件大事——自己带着的传国玉玺,赶紧找了出来,丢进庙旁的古井里。刚刚转身,那个精瘦老头就带了一帮清兵到庙里来了。他传来长老和尚,喝令交出李自成。长老和尚哈哈大笑道:“李自成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我见都未见过,怎么好交人呢?”接着他又说:“好,我让几千徒弟全站出来,任你们看个清楚,这大小佛殿全都打开,让你们查个明白!”于是,令人领着他们到处搜查,真个是翻箱倒柜,挖地三尺,最后却一无所获。
回到大殿,精瘦老头再也坐不住了,像热锅上的蚂蚁乱转。突然,一双贼眼盯住了闯王,长老急忙上前解释:“哎,他从小患下天花,虽捡了条命,却落个麻脸,且又聋又哑,只能管佛堂,守祭器。你如果觉得他像李贼的话,可绑去见官,说不定能得笔重赏哩!”“哎哎,不是这个意思,”精瘦老头吃了一闷棍,挥挥手说,“走,到别处去搜!”清兵正要撤走,被长老喝住了:“慢!我清静佛寺,不二法门,被尔等一下搅得乌烟瘴气,鸡犬不宁。玷污俺出家人清名事小,有辱佛寺事大!”精瘦老头忙上前打躬施礼道:“老禅师不必动怒,我们也是奉旨当差,身不由己,既然贵寺无李贼,我等如实回禀就是。”说罢,一窝蜂地溜走了。
儿歌点醒思重振
闯王小的时候,从六岁到十岁,曾当过四年和尚,现在出家也算是还了原,但一下子从常年征战到静坐参禅,着实觉得烦闷。一日,他扮成游方和尚,想到处走走,顺便也去看看侄儿李过。一日,来到五雷山东麓老棚村,忽听到不远的村头禾场上,有群小孩齐唱儿歌:
张打铁,李打铁,
打把剪刀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我不歇,
我要回去打毛铁!
闯王朝唱儿歌的地方望去,只见几个小孩在做“打铁”游戏,嘴里反复唱着那首儿歌。还有几个小孩在旁边围观,随声附和,齐声同唱,好不有趣。李自成看了一会儿,问小孩道:“这歌是哪个教你们唱的?”小孩说:“是五雷山上的一位老道人教我们唱的。”他心里顿时一震,觉得那个老道所编的儿歌深有含义。前面三句指的是张献忠、李自成起义,而江山却被“姐姐”得了。清朝男人像女人一样留长辫,曾被汉人讥称为“姐姐”,而且“姐姐”又是顺治皇帝福临的乳名。后面三句是鼓励“我不歇”,要我不灰心,莫停手,重整旗鼓再干。闯王想到这里,不觉精神振奋,暗暗下定决心,要把清室江山搅它个天翻地覆。
这时,野拂和尚闻讯寻他来了。野拂即是李过,在五雷山也出了家。于是,二人从老棚村出发,沿着林荫小道上山。行至金殿,站在金顶向四面观看,只觉得五雷山雄奇险怪,是不可多得的兵家用武之地。
他们找到斗姆宫,见着了那位教唱儿歌的老道长。道长听说来者是奉天王和尚,二人一见如故。交谈中得知,老道长是一位奇人羽士,他仗剑走天下,云游四海,对民间疾苦、天下大势了如指掌,特别是对李自成、张献忠的命运前途甚为关注,“打铁”儿歌正是他搜集整理而成。听罢道长的介绍,闯王惊讶不已,说:“望指点迷津。”那道长也不辞让,送了他四句偈语:“山水相依,武陵为基,宜做善事,待机而行。”说罢,与闯王拱手相别。
回到夹山寺后、闯王立即召集旧部,削发扮为武僧,天天操练不止。他自己除了苦练武功外,每日还练习佛法。经过一段时间,法力越来越大,呼风唤雨,打雷扯闪,样样精通。
他还想到,要想东山再起,夹山寺实在太小,隐藏不了多少兵马,必须马上扩建。一日,闯王宴请附近乡绅,对他们说:“今日请各位信士来,实有一事相求。因寺庙逼仄,不得发展,寻思把它扩建一下,只是缺少庙基,能否卖点土地给小庙?”众人问:“不知贵寺要多大地方?”闯王说:“只要我身上披的这件袈裟盖住的一块地方就够了。”众人听了,暗暗吃惊:“这件袈裟能盖住多大地方?怎么能扩建庙宇?”闯王说:“我把袈裟往天上一抛,掉下来能盖住好大一块地方,小寺就收买好大一块地方。”众人越听越觉得好笑:“方丈只怕是在扯白话喽!”
闯王也不说什么,把大家带到寺外的一块空地上,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取下身上的袈裟,轻轻向天上抛去。说也奇怪,一件小小的袈裟,竟越变越大,初时大如斗算,一会儿大如池塘,最后竟把天也遮住了,落到地上一看,足足盖了九里方圆的地面。众人大惊失色,一个个跪在地上,口称活佛,连连磕头。
闯王出钱买下这块方圆九里的地面,便大兴土木。庙宇修得又大又好,形成“九殿一宫”的宏大格局。就说那后殿吧,修得虽不大,但地势最高、最精致。梁上雕着花、每根柱头上雕的龙有碗口粗,一条一条盘在柱头上,涂的金粉,真像活的,正中间墙边一把大椅子,雕的龙啦,蝙蝠啦,凤鸾啦等等,都是金灿灿的。由于庙宇大,围墙也大,听说要骑马关山门,那就是说,庙里打过暮鼓后,关山门的和尚要骑着马去,不然,回来走路要打灯笼,你说那庙有多大呀!与一般寺庙更不同的是,院内还挖掘了地宫,里面机关重重,神秘莫测,是闯王调兵遣将的军机中枢。
互为犄角暗藏兵
苦心经营夹山大本营的同时,闯王也开始在方圆百里设局布点,以使互为犄角,遥相呼应。澧县的天供山、慈利县的五雷山便是他的重手棋。
天供山位于澧州城西北约八十里,峰峦层叠,奇石突兀,既可扼控南北交通咽喉,又可俯瞰物产丰富的澧阳平原和八百里洞庭。天供山顶部又宽又平,曾有一个寨子,名为福神寨。
高夫人刚刚败退到澧州时,福神寨寨主是一个姓田的草寇,号称田王。这个田王无恶不作,手段残忍,百姓苦不堪言,恨之入骨。高夫人决定占领这个寨子,一则为民除害,二则可作为安身之地。她先是组织强攻,由于礌石滚木纷纷落下,一时难以得手。后来,她想起陕北黄土高坡上善于攀悬崖、爬陡坡的山羊,茅塞顿开,于是令人暗中买了几千只山羊,在每只羊的角上绑上火把或挂上灯笼,尾巴上系上鞭炮。到了天色漆黑的半夜,她突然下令点燃鞭炮,山羊又惊又痛,径直往山上冲。刹那间,爆炸声、呐喊声陡然四起,漫山遍野的灯火直往上蹿,吓得山上守兵忙将礌石滚木放将下来。但山羊善跳,落下的礌石滚木一跳就躲开了,冲上去的羊儿越来越多。守兵手忙脚乱,把礌石滚木尽数放下。高夫人抓住战机,身先士卒,指挥人马冲上山顶。田王见势不妙,弃寨落荒而逃。
高夫人夺得山寨之后,便作为根据地苦心经营起来,建了聚义厅、帅堂、兵营、瞭望塔、开辟了校场,四周挖了战壕,设置了鹿角。每日里操兵练马,干得红红火火。当地老百姓就把福神寨顺口称为“夫人寨”。后来,又新建了和尚寨、熊家寨、石匠寨、亚角寨四个分寨。高夫人在这里扎寨多年,成了夹山大本营的前哨,清兵多次攻打都没能攻下来。若干年以后,后人常来夫人寨凭吊、有个文人还写诗赞道:“一山耸峙万山前、东望澧阳似锦笺。夫人结寨南天立,欲效女娲敢补天。”
再说慈利的五雷山。自从李过自号野拂和尚出家来此之后,这里的香火突然兴盛起来,和尚、道士聚集了一千多人,但只有自己人才知道,这些人都是李过的原来部属。过了不久,野拂和尚就想:这么多人太打眼,容易引起清廷注意,不如调一拨人到大庸县天门山一带去,这样既有利于隐蔽力量,也有利于拓展夹山大本营的战略纵深。于是,他带了一群出家和尚,往西朝着天门山走去。
天门山的寺庙是唐肃宗时期修建,原先叫云钵庵,元代改为林泉院。到了明代,朱元璋派军队剿灭了占据此山的土家族起义军。为防止日后有反贼再盘踞在此,撤离时便把林泉院一把火烧了。野拂来到山顶一看,但见断壁残垣,茅封草长,十分荒凉。他在山上转了几圈,挥手对众徒儿说:“林泉院地势太轻,成不了大气候,我看还是迁址,重新修一座寺庙。”众徒儿都说要得,大家说干就干,伐木平土,劈山凿石,大兴土木,很快就造起一座崭新的寺庙。
竣工那天,四方香客都来道贺,但是寺庙还没有名字,庙前两根石柱也没有立起来,众香客不明住持和尚什么意思。其实,野拂和尚也在为此事犯愁:沿袭旧名吧,林泉院太文气;云钵庵更不妥,人家早废弃了的。想来想去,觉得硬是要改个名字。
那天清早,太阳刚露脸,北面的澧水河面,南面的盆地,一片茫茫云海,天门山像是云端之上的天宫。极目东南,众山皆小,漫山松杉,澎湃作声,而新落成的寺庙金碧辉煌、气势恢宏,颇有一种桀骜不驯的气势。野拂心里激动起来,蘸足香墨,稍一凝神,在门匾上“唰唰唰唰”几笔写成四个大字:“天门山寺”。众人齐叫:“好!好!‘天门山寺’,有气魄!”
接着,又准备给两根石柱写对联,不知谁说了一句:“这对子就是写了,起码要錾半月,那开山门的日子就要推迟了。”野拂心里一惊,觉得人家说得有理,开山门是佛门大事,岂能随便更改日子的?他把笔往后一丢,卷起衣袖,伸出食指,对着石柱就抠起字来。这下把众人给看傻了!只听“嚓嚓嚓”,石粉直向两面飞,不过一杆烟工夫,两根巨型石柱上赫然现出十四个古拙苍劲、龙飞凤舞的大字:“天外有天天不夜,山上无山山独尊。”众香客又是一阵喝彩:“高!高!简直是帝王气魄、大将风度!”
野拂听罢,眉头稍稍跳了儿下,随即含笑不露,拱手对众香客说:“有劳夸奖,贫僧哪能承受得起?阿弥陀佛”又挥手道:“快把石柱立起来,马上开山门!”那些石匠、徒儿们七手八脚就弄起来,可摆了半天,石柱只稍稍挪动了一下。眼看日上中天,野拂道:“都站一边去,看我来!”只见他左右开弓,轻轻一抱,两根二丈八尺高的石柱便服服帖帖立了起来,就像两个卫士,守护在大山两侧。
“大开山门——”随着野拂一声大喝,爆竹声惊天动地地炸响起来……
自此,天门山寺香火鼎盛,周边四省香客川流不息,上天门山的石台阶都踩得光滑鉴人。谁个会想得到,寺中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呢?
洗墨池畔大梦醒
夹山寺大雄宝殿西边有一口小塘,经常是满满一池清水,风儿一吹,清波层层,名曰溢清池。闯王出家后,在池边修了间静室,再在四周打了一道围墙,形成一个小院。院里栽植许多梅花,显得十分静雅。
闯王当了和尚,严守佛门法规,一点也不显得反常,俨然是一个抛弃红尘的大和尚,但一到这静室,就完全是另一个人了。在这里,他以梅为题,写了许多爱国抗清的诗,因怕清廷追查,生前大都没有刊行出来,死后,吟咏梅花的一百首诗才被徒弟们刻印成书流传,这就是《梅花百韵》。
闯王一肚子心思都倒在他的笔墨中,久而久之,笔墨也受了他的感应,入静以后,它们就自己活动起来。开头僧徒们发现经书中的“满”字、“清”字,不知是谁用墨涂掉。渐渐地,墙壁门廊上出现一些不明不白的话。有一天寺里晨钟一响,大家来到大殿上,只见粉墙上龙飞凤舞地写着:“满不满,清不清,一齐反,得太平。”大家莫明其妙,这是谁干的呢?公然有这么大的胆子!闯王也觉得奇怪,他不动声色,叫人把粉墙上的字刷了,晚上,自己悄悄来到大殿察看。
三更过后,大殿里佛灯明亮,寂静无声,忽然一声响,只见一笔一砚飘然而下,落到粉墙边,那支笔自动饱蘸浓墨,在墙上飞笔走形。闯王忙从大佛身后闪身出来,毛笔便落在原地,再也不动了。再看看墙上,仍然是“满不满,清不清,一齐反,得太平”十二个大字。闯王细看了笔砚、像是自己常用之物,拿到静室一查,果然不错。他感概万分,这文房四宝居然也知道我的心事,转念一想,如再这样下去,隐蔽就难了。自这以后,闯王每写完诗文,都要到溢清池把笔砚洗涤干净,涂经写字的怪事也再没发生。那口水塘,因为闯王经常来此洗涤笔砚,人们后来就叫它“洗墨池”。
一日,闯王突然想出两句诗:“古佛青灯洗墨池,晨钟暮鼓梅花诗。”正搜肠刮肚,想续成一首完整的诗,一个负责打探消息的游方和尚,蹑手蹑脚走进静室,向闯王报告了最新情报:南明号称永历皇帝的朱由榔逃到缅甸后,被吴三桂捉了回来,在云南昆明被斩首杀害,其他几支反清队伍先后被消灭。这样,除了台湾还由郑成功之子郑经占据之外,整个中国大陆都已经被清兵占领了。闯王长叹一声:“大势已去,无力回天矣!”
接下来好几天,闯王把自己关在静室,长吁短叹,不吃也不喝。想当年自己起义,是以吊民伐罪为号召,劫富济贫,开仓放赈,诛杀贪官,免征钱粮,故而民心向往,群雄归服,所向披靡,当时流传的民谣是:“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可是进京灭明以后,刘宗敏为首的将领整天忙着拷掠明官,四处抄家。上行下效,士卒则掠抢民财,奸淫妇女,搞得城中人心惶惶,气氛恐怖。而此时,自己住进紫禁城,忙的是称帝、纳妃、封王,不仅没有制止刘宗敏之流的所作所为,反而冤杀了犯颜直谏的李岩。以此为转折点,民心逐渐丧失,老百姓或远避,或视为寇仇,大顺军难筹到粮草,也得不到消息情报,处处被动,步步失利,再没打过一次胜仗。仔细想来,功败垂成,遗恨千古,看似天命,实则人事。人在做,天在看,老百姓就是这个天!
闯王想得越来越多,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假如不听信牛金星等要立即称帝登基的阿谀逢迎,而是以明朝亡国为镜鉴,居安思危,及早制定和推行安民惠民的新政;假如像刮骨疗毒一样,豪不留情地清除文臣武将中的腐化堕落败类;假如听得进逆耳忠言,将李岩视为自己的魏征……唉!可惜历史没有假如,世上没有后悔药!只是不知百年千载后,后人对我作何评说?正想着,那支有灵性的毛笔突然跳到面前,闯王拿将过来,写下感怀诗一首:
英雄一代赴飘萍,大块空留百战身。
捣碎乾坤惊日月,踏翻宇宙走雷霆。
时来作恶天还怕,运去看经佛不灵。
事业尽随流水去,禅房梦醒夹山青。
托孤寄子蒋家门
话说安福县有一姓蒋的穷人,专靠卖烧饼过日子。一天,他听别人说,夹山寺很大,和尚蛮多,就起早挑起一担烧饼,跋山过岭,赶到夹山寺卖。一到那里,果真和尚多得数不过来,只两罐茶功夫,一担烧饼就卖完了,便在庙里歇脚。忽然,他看见一群和尚正围在一起下棋,姓蒋的也挤进去观战。不想那下棋的老和尚一着子没留意,眼看会被对方将军,姓蒋的急忙喊道:“老师父,这么走不得!”老和尚大吃一惊,朝姓蒋的仔细看了一眼,姓蒋的赶忙帮老和尚推了一步棋,棋局就转败为胜了。姓蒋的怎么也想不到,那老和尚就是李闯王。
一而三,三而九,姓蒋的卖烧饼常来常往,和庙里的和尚都混熟哒。闯王看出他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心里又灵活,就蛮喜欢他。一天,他把姓蒋的叫到后院说:“小师傅,你天天卖烧饼太辛苦,我有心叫你发一笔财,不晓得你的心思如何?”姓蒋的连忙作揖说:“俺半辈子穷得扒灰,哪有什么财发?”老和尚说:“庙里有个小和尚,才几岁,你把他领回去,好好待他,把他抚养成人,我教你有用不完的金银财宝。”说完眼泪直滚。姓蒋的忙跪下磕头,说:“老师父托付俺的事,哪有不办之理!”闯王顿了顿,又说:“我就是李闯王,这小和尚就是我儿子,往后就跟着你姓蒋,对外人不能讲半句真话,千万!千万!”姓蒋的大吃一惊,想了想说:“就让它永世烂在肚子里,您老放一千个一万个心!”
接着,闯王拿出一本账簿,说:“这是本藏金簿,里面记有藏金的地方、埋的什么宝物和宝物的数目。现在送给你,要千万记住,只能一窖窖地挖,一窖窖地用,切莫一齐挖出。”又和姓蒋的耳语几句,然后紧紧地抱了抱儿子,洒泪依依告别。
姓蒋的把小和尚带回家,再也不卖烧饼了。按照闯王的吩附,照着簿子去挖,今年挖两窖,明年挖两窖,果然窖窖是奇珍异宝。他用这些钱来买田地、开店铺、办钱庄、家产一天比一天大,没过几年,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财主。老人常常会扳起指头算给你听,天下财主不过是三家半嘛,陕西黄家,河西亢家,安福县蒋家,大堰档曹半家。蒋家到底有好多财产,哪个也搞不明白,只听说连垫桌腿的都是大块大块金砖。
俗话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老蒋家后代就是李闯王后代的流言,后来也悄悄传开了,但老蒋家的人都赌咒发誓矢口否认。清王朝垮台之前,这种掉脑壳的事能够承认吗?除非是个蠢宝!
临终示意玉玺井
自从李闯王做了住持,夹山寺的香火更加旺盛,连石门县知县也常到夹山寺烧香还愿。一回生,二回熟,知县同闯王越混越融洽。知县喜欢下棋,闯王也喜欢下棋,过不了几天,知县就要到夹山寺同闯王“将”几盘军,每次还要给闯王带些书籍去看。交往多了,闯王觉得这个知县关心民间疾苦,为官清正,有时还流露出一点对清王朝的不满情绪。闯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花开花谢,春去秋来,闯王不觉年过花甲,又近古稀,抗清大事眼看没有了指望。面对青灯古佛,耳听暮鼓晨钟,他不时长叹几声。在这种时候,他就希望知县来和他下下棋,谈谈话,心情就好一些。
这天,闯王正在愁闷的时候,恰好县官来了,还带上了他的小儿子。献过茶,几句寒暄之后,又下起棋来。下了一盘又一盘,正“将”得难分难解之时,突然那小孩子想起妈妈来了,闹着要回去,怎么哄他也不依,倒在知县腿上滚来滚去,哭个不停。闯王扬起巴掌,吓他说:“你再哭,我这巴掌就下来了!”那孩子一见那张开的五指,果然就伏在知县怀里不哭了,直到天色晚了,才随父亲乘轿回衙。
知县回到衙中,孩子扑到妈妈怀里,知县夫人惊叫起来,问道:“相公,你把孩子带出去玩耍,是叫谁人打的?”知县笑着回答说:“夫人说哪里话,我带他去玩,他一直没离我左右,哪里有人打他?况且,我的孩子,我不打他,谁个敢打?”夫人说:“你还哄我?自己看看!”说罢,牵过孩子,指着脸上的一块巴掌印要知县看,知县一看,果然在孩子的左边脸上留着一个好大的巴掌印,五个手指,清清楚楚。夫人又说:“青一块,紫一块,明明是被人打了,你还说不是。”知县觉得奇怪,说道:“出衙时同我一同上轿,回衙时同我一同下轿,下棋时我抱在身上,没人打他呀!”夫人越发火了,说:“这就怪了,你没打他,别人也没打他,这么大的手指印哪里来的?”
他猛然想起:下棋时孩子哭闹,奉天玉和尚曾扬起巴掌吓过他,但并没有打下来呀?夫人一听,大惊失色:“哎呀,同你下棋的这个和尚肯定不是一般的人,他只举一下手,还没打下来,孩子的脸上就死了一块血,要不是天上的星宿下凡,怎么会有那么厉害呢?相公,我看你往后去,还要加倍殷勤才是。”
这以后,知县经常给闯王送吃的、喝的,还给他送些古玩、字画。闯王只收些鲜嫩的瓜果蔬菜,古玩、字画等贵重东西一概退回。
过了些日子,闯王病倒了。知县守在床前,亲自送汤送药,问寒问暖。闯王对知县说:“看来,我快要圆寂了。这些年来,蒙你深情厚谊,真诚相待,我想送你一件东西。大雄宝殿旁边有一古井,我圆寂之后,你将水抽干就能得到它。将它送到京城,保你禄位高升,永享荣华富贵。”知县问是什么东西,闯王说:“天机不可泄露,日后自然灵验。”
这一“天机”,闯王去世好久以后才得以真相大白,还引出了一段石门知县献玉玺的故事。
不久,闯王圆寂,办完水陆法会、出枢安葬诸事之后,知县才派人抽干古井,寻找奉天玉和尚所说的什么宝贝东西。谁知井干之后,什么东西也没发现,只在烂泥里捞出一方光溜溜的石头。衙役把它抹洗干净,送到知县手里,知县接过一看,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原来这不是一块普通石头,正是当朝皇帝在全国寻找很久的传国玉玺。后来,人们就把这口古井取名“玉玺井”。
知县暗想:“奉天玉和尚莫非就是称过奉天王的李自成吗?好在如今他已经死了,献上去也没什么打紧。”便用红绫将玉玺包好,到京城去献宝。
这一天,石门知县来到了京城,传奏上去,皇帝立即召见。满朝文武听了,也都上朝庆贺。知县将玉玺献上,皇上大喜,便令当堂盖印,取出明室留下的文凭校对。掌印官将玉玺在印朱盒里一揿,便向一段白绫上盖去,取起玉玺一看,却一个字影儿也不见,连盖数次,都是如此。皇上大怒,喝道:“这哪是什么玉玺,分明是将一块顽石琢磨之后拿来欺朕。来人!将这个欺弄寡人的县官推出午门斩首!”殿下武士一声答应,立即摘去他的顶戴花翎,剥去官服,捆绑结实,推了出去。
这时闪出一员大臣,喊一声刀下留人,然后跪在皇帝面前奏道:“我主息怒!微臣看来,这石门知县远在湖南,怎敢私琢假玺来欺骗圣上?何况从石门到京城,水隔数百渡,路有数千里,不是忠良之臣,哪有这般决心?再说,我主先有旨意奖励臣民献玉玺,要是这样发落,以后得了真玉玺,又有谁敢再献?依微臣愚见,这印既是在井底捞摸出来,年长日久,必有污染,何不命人先用朱砂养起来,过些时日,再来试印,如果真系假造,再行处决也不算迟。”皇上听了,觉得有理,便叫人将石门知县监禁起来,并叫人用朱砂将印养好。转眼过了七七四十九天。皇上叫人从朱砂盒里取出玉玺在金銮殿上验印,掌印官蘸好印泥,盖在一段白绫子上,印文清清楚楚,与明朝皇宫中留下文凭上的印章纹丝不差。皇上大喜,便降旨从狱中放出石门知县,上殿听封。
知县囚禁狱中,受尽折磨,早将富贵视若烟云。皇上要给他加官进爵,都推辞了,给他金银珠宝,他也不受,只求早早放他回去。皇上说:“你受了委屈,是朕之过,你既不愿为高官,又不愿受厚禄,这如何是好?”殿下走出一员老臣,奏道:“他既不愿高升,何不给他一些优待呢?”皇上点头,亲口封赠道:“石门知县献玉玺功劳不小,以后在京城行走可以鸣锣开道,州官、府官不得参本革职,另赐黄马褂一件。”知县听了,只得磕头谢恩。这位知县离任后,后任的石门知县也同样享受了这几项优待,他们都说这是沾了前任知县献玉玺的光。
四十八座真假坟
禅隐夹山的一代英雄李闯王终于圆寂,去见西天佛祖。野拂和尚按照闯王生前托付,一手主持丧事。先是举办水陆法会七天七夜,前来观看的人人山人海。正式出丧时,外面的人只准进不准出,连续三日三夜都出柩,一共抬出了四十八副棺材,埋了四十八座坟。
这四十八座坟哪一座才是真坟?谁也说不清。有人说,这四十八座都是疑冢,没有一座是真坟,因为闯王早已料到,朝廷一定不会放过他,对后事早做了安排。那么真坟究竟埋到哪里去了?有人说飞到洛浦寺来了,飞来坟就是奉天玉和尚的真坟。说起飞来坟,也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洛浦寺位于石门县城城东二十多里,离夹山寺不远,且一直法脉相连。该寺风水极好,左有青龙山,右有画眉山,庙后是猪娘背,庙北湾的水为浦水,庙南湾的水为洛水,两水在庙前合流,形成大片开阔地带,与御驾沟相连,前方远处为青狮岭和帽儿山,是典型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宝地,而庙后猪娘背,则是宝地中的宝地。
洛浦寺的方丈和尚也不是等闲之辈,整日里念经练功,佛法十分了得。听到奉天玉和尚圆寂的消息,便动了心思,生怕他葬到猪娘背来,因为这儿是为自己预留的坟地。于是,交代两个徒弟在寺门外守候,如有出丧的来了,要坚决拦阻,并赶快来禀告。
两个徒弟听了师父吩咐,老老实实地守在寺门外,直直地望着前方,眼睛眨都没眨。一等,再等,等了三天三夜,也不见出柩的影子,只好进去禀告师父。师父听后,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忽然问道:“还看见别的什么东西没有?”徒弟回答说:“只看见空中有一群白鹤飞向猪娘背去了。”师父听后,连连跺脚:“坏了!坏了!葬了!葬了!”
师徒仨跑到猪娘背一看,不但坟已葬好,坟头草也青了,树也长起来了。
归宿何处渐显明
关于李自成的下落,几百年来众说纷纭,成为一宗历史悬案,后来也成为学界热门话题,主要有“九宫山遇害说”和“夹山禅隐说”,简称“九宫山说”与“夹山说”。
乾隆年间澧州知州何璘的说法是“闯王”出家的最早记载。据言,何磷曾到夹山考察,见到了一位服侍过奉天玉和尚的七十岁老和尚,他告诉何,奉天玉和尚是顺治初年来寺的,并取出其画像,据说画上人酷似史书所记李自成的模样。有人根据李自成曾自称“奉天倡义大元帅”,后又称“新顺王”,断定“奉天玉”即“奉天王”多一点,是为隐讳。而奉天玉和尚墓葬中发现的骨灰和砖刻《塔铭》,墓葬中其弟子野拂所撰碑文及有关文物,都与何璘之文相印证。此后,夹山寺发现了记述奉天玉和尚《重修夹山灵泉禅院功德碑》(康熙碑)和《重修夹山灵泉寺碑坛》(道光碑)及密藏墙洞的《支那撰述》、咏梅诗残版和野拂撰文残碑、野拂墓碑、闯王令牌、六枚“永昌通宝”铜币、七只“西安王”铜马铃,更有夹山寺地宫密室里发现的石雕龟形敕印。敕与诏一样,只有君王才能使用。这些,无疑构成了“夹山说”的有力佐证。
全国几度掀起过李自成归宿问题大讨论。1981年、1985年、1993年、1996年先后在长沙和石门县召开了李自成归宿问题学术研讨会,提出了“九宫山、夹山两说并存”的观点。1999年第八届国际明史研讨会在石门县召开,提出了“九宫山说可疑、夹山说可信”的观点。2000年,著名史学家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对李自成归宿问题持“夹山说为主”的观点。福州师大、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历史教材,相继采用了“夹山说”的观点。
“寺古追唐宋,林深隐帝君。”渐渐地,夹山寺成了闻名遐迩的旅游目的地。
2012年,“夹山李自成的传说”被列入第三批“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 源:非遗科)
(审 核:李 晴)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