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慈善事业 演绎艺术人生
前言:他9岁时父母双亡,在社会好心人帮助下逐渐长大成人独立,经济条件逐渐宽裕起来后,他怀着一颗拳拳的感恩之心,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用积攒下来的所有积蓄创办了当地第一所民办孤儿艺术团。12年如一日,他先后收养80多名孤儿,供孩子们上学、教孩子们学习汉剧。这80多名孤儿在他的培养下,纷纷走向汉剧舞台,成为当地汉剧事业的新生中坚力量。他就是在湖南常德远近闻名的“孤儿爸爸”——肖宏国。
9月8日上午,记者在常德市武陵区文体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位于常德市武陵区南坪岗乡沙港村的“武陵区九龙孤儿艺术团”,见到了这位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孤儿爸爸”的肖宏国和他的“汉剧娃娃”们。今年46岁的肖宏国,是常德市汉剧协会副会长,黝黑的皮肤、憨态可掬的笑容给人印象颇为深刻。恰巧是星期六,10几名孩子在排练室排练节目,看着他们生龙活虎的身影、感受着他们幸福快乐的气息,很难想象他们是一群孤儿。
孤儿院后面是一栋已经落成的3000多平方米的综合大楼,大楼内宿舍、办公室、食堂、排练厅、荣誉陈列室正在紧张有序的装修中。肖宏国告诉记者,这是他在政府部门和社会的帮助下筹资800多万元修建的一幢综合大楼,尽量赶在入冬前让所有的孩子住进新房。肖宏国边向记者展示孩子们在刚刚结束的常德市群众文艺演出“百团大赛”获得的奖杯、证书,边回忆起了他走过的风雨人生,眼神里透露出坚定和欣慰,使人感到由衷的敬佩和感叹。
回报社会 他把80多名孤儿领进汉剧的世界
2001年3月的一个夜晚,春寒料峭。经营火锅底料生意的肖宏国到湖北送货,途中下车就餐时,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孩凑了过来,向他讨饭吃,冻得直打哆嗦。肖宏国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这是个孤儿,被骗流浪在此,一整天没吃饭了。
看着孩子可怜的神情,肖宏国恻隐之心油然而生,赶紧脱掉自己的外套,披在这名孤儿的身上,摸了摸他的头说:“小伢儿,先吃饭,叔叔再送你回老家吧,我小时也就是和你现在一样,多亏了好心的帮助啊。”
一连几天,被骗孤儿的经历,让肖宏国心绪不宁。“在社会上,有着和我类似命运的孤儿一定还有,我现在经济宽裕了,应当要对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啊,这也算是对社会的一点回报吧” 。怎样去帮助他们呢?其实,肖宏国从小就深深地爱上了汉剧,成家后,为了生计不得不改行弃艺从商。肖宏国和妻子一商量,决定创办一个孤儿艺术团,为孩子们的成长尽一点力,为社会承担一点责任。这样既帮助了孤儿,又传承了心里一直放不下的汉剧。
说干就干,在妻子和同样富有爱心的表兄罗挥国的大力支持下,肖宏国写方案、打报告、办手续,拿出十几年攒下的20多万元积蓄添置设备并从常德市鼎城区民政局一次性领养了33名年龄在8岁至14的孤儿。于是,这些生命中本没有交集的孩子因为肖宏国的缘故走到了一起,本来不看戏的孩子的命运竟也和汉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刚开始,条件虽然艰苦点,但对孩子们的培养却不敢有丝毫松松懈。在当地文化部门的帮助下,肖宏国高薪聘请了文化、基本乐理、视唱、戏曲、器乐等课目的专业老师来执教,一切学习和生活都按照正规学校的方式来管理,尽量让孩子们再这个集体里健康、快乐、无忧无虑地成长。
12年来,他把80多名孤儿领进汉剧的世界,在他的精心培养下,多名孤儿先后步入当地汉剧的艺术殿堂,被常德市汉剧院和部分区县戏曲团招录的就达20多名。12年的时间,“武陵区九龙孤儿艺术团”共排演200多场传统汉剧,义务演出和低偿演出约1000多场。在肖宏国和孩子们的努力下,大量的荣誉也接踵而至,2003年5月,艺术团参加湖南省城乡文艺汇演大赛一举夺得一等奖,12年间,当地大大小小的节庆活动,几乎都有这群“汉剧娃娃”的身影。肖宏国也多次被评为当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个人。
不图私利 他像慈父一样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
孩子们平时习惯称呼肖宏国为“校长”,其实,私底下孩子们都说他就像“爸爸”一样,艺术团很多孩子,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在这里却又重新获得了父爱。当地群众更是亲切称肖宏国为“孤儿爸爸”。李园是鼎城区人。三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改嫁。2001年进入艺术团后,她的人生开始丰富多彩:和大家一起生活、学习、练功、演出……如今,她已经组建了自己温馨的小家庭。在李园心里,肖宏国就是自己的父亲。记得有一次,天公不作美,他们搭台演出时竟然下起了大雨。撤台的时候,一块钢板砸断了她的腿。焦急的肖宏国背起李园就往医院跑,而忘记了疼痛的她却哭了,“从小到大,我都是个没人疼的孩子,可在那一刻,我感觉,背我的就是我的爸爸。”
过年的时候,肖宏国给孩子们发路费回家探亲;换季的时候,他给孩子们买新衣服;过生日的时候,他给孩子们买礼物;孩子有个头疼脑热,他贴身照顾。直到现在,肖宏国都坚持每天早上给15个孩子买早餐,安排好一天的生活,事无巨细。
对待孩子们,肖宏国就是一名慈父。可对待自己,却近乎苛刻。最艰难的头两年,为了省钱,简单装修孤儿院的房屋时,自己拉砖、粉墙、买床;为了孩子,每天清晨5点,他从米粉最好的甘露寺市场买好米粉,骑自行车送到相隔数十里的孤儿院,让孩子们吃上热腾腾的米粉,然后带孩子们训练。晚上,又陪着孩子们复习文化课。
2002年春节,一个女孩不小心把路费丢了,独自躲在角落里哭。肖宏国知道后,立即给女孩补发了一份。而这些孩子事后多年才知道,那一年的大年夜,为了孩子们下学期的生活费,肖宏国竟当着妻子的面记得流下了流泪。“肖宏国心很善,他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看到那些孩子受苦。”在艺术团执教10多年的汉剧老师聂祖清感慨地说。
不折不扣 用后半生的长度拓展济贫扶孤的宽度
肖宏国告诉记者,孤儿艺术团创办之初,曾经就有人问他:“艺术团能在外演出,可以创收,为何不把它当做一颗摇钱树呢?”但肖宏国却始终认为:“我作为一个在社会帮助下成长起来的孤儿,是社会这个大家庭养育了我,我用我一生的努力也报答不完社会对我的养育之恩,这些娃儿在我这里,就是我的儿子,我要用我后半生的长度拓展济贫扶孤的宽度。”
事实上,肖宏国以慈善形式发展汉剧事的10几年是艰难的,“但一路坚持下来,看到这些孩子们不断健康成长,觉得自己是很幸福的。”肖宏国说。压力再大,肖宏国也没有退缩,反而还把帮扶范围从孤儿拓展到特困家庭子女。2006年3月,剧团到常德市鼎城区周家店镇演出,一位村民找到肖宏国说:“我一个亲戚的小孩,家里特别贫困,父亲瘫痪在床,母亲精神状况不好,能不能把他送到剧团来?”“行,你把小孩带来看看。”肖宏国二话没说答应了。这孩子名叫吴平,现在已经是团里的顶梁柱。“他是我的第二个爸爸,要不是他,我都不知道自己会走上哪条路!”17岁的吴平动情地说。
让肖宏国欣慰的是,最困难的时候都已经挺过去了,孩子们也都长大成人,他们当中有的被专业剧团招收,有的成为其他剧团的骨干,有的成了个体户;他所经营的艺术团,也从稚嫩走向了成熟。
望着装饰之中的新楼,肖宏国浮想联翩——
那里一定有他和孩子们一起吃饭一起嬉笑的生活场景;那里也一定有他和孩子们一起练功一起演出汉剧的缤纷舞台……
(来源:刘亭 姜鸿丽)
(编辑:刘 义 华)
(编审:罗 淮 蓉 )
(签发:任 民 政 )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