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是个宝 从少找到老——记湖南省歌舞剧院一级作曲家白诚仁
白诚仁是湖南省歌舞剧院一级作曲家,从艺55年来,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满腔深情,对音乐事业的热爱,特别是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执著追求,在音乐创作中结下了累累硕果:在全国各种报刊上发表歌曲上百首,在该院30多年来上演的258部作品中他的作品就有140多部,还有28部作品被灌制成唱片或录音带。
在这些作品中,最有特色也最有价值的是白诚仁创作的那些有着浓郁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歌曲。几十年来,他遵循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的原则,常年不辞辛劳,深入基层和民间,足迹踏遍了三湘四水,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向当地群众学习了上千首民歌小调,并在此基础上,激情满怀地进行提炼和创新,创作出一批脍炙人口的民族歌曲。其中《洞庭渔米乡》、《挑担茶叶上北京》、《苗岭的早晨》等代表作广为传唱。
一个人的“万里长征”
白诚仁是四川成都人,从小喜爱音乐,数年的乡村生活,使民歌小调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艺术的种子。白诚仁1955年10月来到湖南工作就和当地的民族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别是1955年至1961年,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每年用2/3的时间深入到各少数民族地区,拜当地民歌手为师,学唱了大量原汁原味的民间歌曲。在充分吸收民间歌曲丰富养分的基础上,他运用自己的学识和才华,进行艰辛而愉快的再创作。在这6年间,形成他的第一个创作丰收期,《洞庭渔米乡》、《挑担茶叶上北京》等名曲都是这一时期的巅峰之作。这期间,组织上几次想调他进京工作,都被他一一婉拒。他说,他已将自己的灵魂融入三湘四水,再也离不开洞庭碧波、苗岭瑶山了。
来到湖南的半个多世纪里,令他自豪的是,第一个开采了湖南民间歌曲的“矿源”。此前,湖南省乐坛只有《澧水号子》、《人民的太阳》、《浏阳河》等几首民间歌曲流传,而乐曲、舞曲等几乎是空白。纵观白诚仁的音乐创作,业内人士赞誉他为“湖南民歌之父”。
在长期深入民间采风的过程中,白诚仁始终把挖掘、研究民族音乐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他深深懂得,愈有民族文化价值的东西,也就愈有艺术生命力。多年来,他除了完成团里的日常教学工作和演出任务,从未间断地深入民间“探矿挖宝”。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最初几年,湖南的大部分山乡尚未通车,他常常要穿过莽莽森林,翻越高山峻岭,趟过湍急河流,有时一天要赶100多里山路,用两条腿走过了“万里长征”。常常是饿了,吃两个随身带的红薯,渴了,就近喝几口山泉……在这特殊的采风过程中,他采访了无数少数民族歌手,共搜集整理了民族歌曲1000多首。有一次,他听说新宁花竹山有一位瑶族老人身怀民歌绝技,于是走了3天,赶到老人身边学歌,没想到老人已经奄奄一息。白诚仁诚恳地说:老人家,你们瑶族的山歌很宝贵,你要让它们世代相传啊。老人深为他的诚心所感动,用尽生命最后的力量,声音微弱地唱了起来……几天以后,老人与世长辞了。每当回忆起这些往事,年迈的白诚仁感慨万端。他常说,那时条件虽然艰苦,可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白诚仁创作的作品紧贴时代脉搏,充满生活气息,凸显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久唱不衰。俗话说,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白诚仁的歌曲在哪里演唱,哪里就掌声雷动。2007年6月24日,白诚仁作品音乐会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举行。吴雁泽、宋祖英、吴碧霞等几代白诚仁作品的首唱者、传唱者欣然加盟,为音乐会添彩。评论界认为,白诚仁艺术造诣很深,尤为擅长将湖南地方音乐与求新思变的语言风格有机结合,创作出大量充满个性与特色的优秀声乐作品。重温白诚仁的精品佳作,歌者和听众必将共同经历一次难能可贵的审美体验。
心无旁骛 德艺双馨
白诚仁对民族音乐的矢志不渝、呕心沥血,是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共产党员的本色使然。长期以来,他的歌曲不仅受到人们的青睐,他高尚的人品和精神境界也受到大家的格外推崇,当之无愧地成为湖南文艺界德艺双馨的榜样。
一段时期以来,面对人心浮躁、功利主义当头的风气,白诚仁如同一个驾舟前行的渔夫,不但没在风浪中沉没,相反“笑傲江湖”。多年来,他极少在外当评委或抛头露面,而是心安理得地在民族音乐广阔天地里躬耕劳作,不断探索。
白诚仁是一级作曲家,工龄长达50多年,但他退休后的工资至今只有2000多元。为此,有人试问他:您的待遇和贡献悬殊这样大,心里能平衡吗?白诚仁听了坦然一笑:有吃有穿,赛过神仙。他的名曲《苗岭的早晨》长期在北京—长沙的列车上播放,人家问他怎么不去索取版权费?他说:有那个工夫还不如到下面多搜集几首民歌呢。
时下,不少有一技之长的艺人靠“带学生”发家致富。白诚仁却反其道而行之,对来拜他为师学唱民歌的外地青年学子分文不取,还经常为他们提供免费吃住。
白诚仁于1983年当上湖南省歌舞团团长,但他从不摆架子,大家都像以往一样,亲切地喊他“老白”。他是团长,从未用公款请过一次客,别人请他吃饭,他也总是以各种理由推托。在他担任团长的5年间,他一心扑在事业上。由于白天忙于行政事务,写歌作曲就一概放在晚上进行。在创编大型歌舞《湘西风情》时,他一连苦干了10多个通宵。
退而不休 还歌于民
白诚仁写的每支曲、每首歌都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对民族民间音乐他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感悟。退休后不久,他就马不停蹄地重回苗村瑶寨探访民间歌师。令他痛心的是,先前的老歌师大部分已经作古,余下的也已风烛残年。至于年轻人,不要说不会唱祖传民歌,就连本民族语言也一知半解了。白诚仁老当益壮,每到一地就教一些青年人学唱几首本地民歌。2001年初夏时节,年逾古稀的白诚仁重又踏上采风之路,这次要去的地方是远近闻名的“八大公山”,采集鲜为人知的土家族民歌。他和老乡们足足爬了半天山,终于来到这个至今“与世隔绝”的土家族山寨……这些就是他力所能及的“还歌于民”的实际行动。他还表示,他一直想创办一个机构或是一所学校,将自己收集、整理的湖南民歌传教给当地的年轻人。他希望他所钟爱的湖南民歌的能一代一代传唱下去。
已是高龄老人的白诚仁,每每谈起湖南的民间音乐仍如数家珍,甚至边吟唱边泪水盈眶。白诚仁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民族音乐事业。
(来源:文化传播网)
(编辑:刘义华)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